接下来,先从文学领域开始,对某些范文、典籍对曹聚仁及其创作的影响,想进行一一解说。说不到位,请谅解。
1——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的影响
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之《神道的黄昏》中说:他对桐城派古文颇有兴趣。并读了归有光写《项脊轩志》的法子,写了一篇《老屋感旧录》。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桐城派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洁”。唐宋派主要代表有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提倡唐宋古文,其魁首实为归有光。
《项脊轩志》(全文略),是一篇散文,写的是百年老宅中曾雨、泥齐下的书斋在修葺后的改观,以及自己与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的生活情景,写得十分感人。寥寥几段对话里,祖孙、母子、夫妇亲情毕现,其中老妈子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曹聚仁家中的建兰姑,一心为曹家着想,任劳任怨,“把蒋畈的事当作她自己的事,把曹家的人当作她自己的人,在危难的时候,真的赴汤蹈火,在所不惜”。难怪曹聚仁参照《项脊轩志》的写法,写了一篇记录蒋畈百年老屋的文章。
2——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阿Q(桂)”等人物形象的触动
曹聚仁在《五四运动来了》一文中,他是这样让鲁迅登场的——就在五四运动前一年,《新青年》才开始用白话文来刊载,鲁迅也开始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许鲁迅天生就是一个小说家,而且鲁迅的作品已经风靡一时,尽管他与鲁迅曾有过密切的交往,向先生讨教的机会应该比别人多的多,尽管在童年、少年时代,在老家蒋畈村也遇到过“永生”、建兰姑、亲翁(祖母兄弟,裁缝)、蒋万诚这样无数个类似孔乙己、阿Q(桂)等人物类型,他都不敢轻易下笔,只怕自己的笔把心中好端端的“人物”糟蹋掉。也许大树底下就是长不了草。本人也有这方面的经历,因为大学同学的现代诗写得比我柔情也更有气场,自己也就放弃了诗歌的写作,而且这一放就长达三十年,直到最近一两年才唤回了一点自信。只是与前辈走的路子不一样,鲁迅的小说没看多少,却写起自己并不擅长的长篇小说来,其中也有反映故乡的主题、人物也有类似曹聚仁那样传奇人物的影子。看来,乡贤曹聚仁对自己的影响也是重大的。
3——胡适的“八不主义”和《尝试集》的影响
尽管对曹聚仁来说,鲁迅比胡适影响要大得多。但我还是想拿出一定篇幅来唠叨一些胡适先生的“八不主义”和《尝试集》体的新诗,因为在他看来,一批青年学子还是十分向往这位新文学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启蒙人。“八不主义”就是: 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四、不用套语烂调;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而《尝试集》中的诗歌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第一部用白话文撰写的诗集,对青年曹聚仁的思想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