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

作者: 烨辰 | 来源:发表于2023-03-24 19:14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时隔多年,依然记得高中历史老师那种讲课方式,他讲课比较幽默,而且面对试卷上的简答题进行分析,大致分为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和思想。而今天我便从这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我对先秦的了解。

    说起政治,得离不开制度,很多属于政治制度的东西,都会有相关的制度,如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等等,而旧石器时期,人们一般以部落形式为主,还没有建立王朝,直到夏朝的出现,当时在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这一制服的出现,有早期民主的萌芽;通过人民投票,开始选择,不过不是看谁美就选谁,毕竟不是选美,而是选一个领导人,领导人不都是帅哥美女才能当,得有贤才能当。这个贤也不是一般的贤,不仅在于人品……首先,人品得过关,比如你想去夏朝当领导人,你得在马路上呀,看到老人行走不便,就去扶一扶,就是比较简单一点,你得先乐于之人,然后遇到夏朝有什么灾难呀,你得站出来 ,说,我去,得有积极奉献精神,但不是去吃灾难饭哦,还得有真是本领 。所以这个“贤”,它不简单,极少有人能做得很好,这也导致后来启的压力大,没办法,他是真的不够好,可他不想让他老爸的江山给外人,便采取一定的手段,把当时比较贤的伯益挤下去,启就是看不惯伯益贤,竟然伯这么贤,就不能让伯干,得让他闲着,这一举动也让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世袭制可不像禅让制那样开明,自己家的东西自己用,不用老百姓投票,免得累到百姓,忘记了田里的禾苗。所以,启把自家江山握在自己手里,他想着我屁股还没坐热了,怎么可能让出去,这也使原本的那小小的民主萌芽没了,变得保守起来,自家好的都不让给别人看,启呀,就是怕别人看了流口水夺了去。可怕什么来什么,确实被夺了去。换商朝上台,竟然上台了,总得表演一些不一样的,是吧?这一表演可不当观众一回事,演出了一套奴隶制 ,台下的人憋屈了,咋演的不跟剧本的一样,可他们一直演又不听劝,谁劝就打谁,后台有些管理人还有特别爱好,比如帮某些爱劝的观众烫烫身子,给他留一个“美丽的奴字”什么的,可别说,当时后台搁着这些玩意还真不少,这让观众感动害怕了。你说你好好表演不就好了吗?还玩特殊爱好那怎么能呢?那一群观众挤上台 ,让一个老大主持一下,当时这个老大取了一个名字“周”,他们把商的台抢了过来,上了台的人都有份,就开始把台切成一块又一块,有人力气小一点,就拿少一点,有人力气大一点,就拿大一点,这倒无事,能拿得动就好。可这一分,得签名吧,签名之后还把这分的过程改成“分封制”,这有一点不好,老大太大方了,分得太多了,回去越想越不对劲,心里总感觉有根刺,有刺的人哪能把位置坐舒服?不仅他坐不舒服,拿少的哥们也一样,心里不舒服,但拿多的力气大的,拳头痒,没办法,那就开打咯。你打我,我打你,来来回回就把分的台打散了,散得各地都是,比如郡呀 、县呀等等,然后还得整一个“郡县制”,可后来打得太厉害了,力气小的台几乎没留下,力气大的又聪明,就开始拉拢人心,或者挑软柿子捏,并且加入了脑力和体力。这凡是脑力和体力的活都十分费时间,这一干就好久,后来有一大哥看不下去了,就把这些兄弟打服了,还统一了他们,取了一个名字为“秦”,这一取,先秦时期就结束了,打了这么多年,制度没少改,还牺牲了那么多人,可铁打的山河 ,哪有不流血的战争?

    先秦时期在政治上,来来回回就这几个制度,高中文科的同学要记下了,可能是问答题里面的一到两分,不是高中的同学也要注意了,记下来,以后孩子问起来,和他们好好说,不能说错了,让孩子哭着往家里闹。

    我想一下,这几个制度,还是禅让制好 ,比较开明一点,有人民参政的理念在里面,可没想到,历史兜兜转转,又转回去了。

    谈完政治,想到制度?那谈经济呢?可能会想到钱?但你想政治对应的是制度 ,那经济对应肯定不能比政治少一个字呀。有时候历史呀,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很微妙,毕竟木有钱怎么整?像现在社会,不都得给钱办事吗?古代也一样呀,比如农民要买地,得和商人沟通,当时的商人都好面子,看到别人家的下人多,自己也整一堆,然后百姓得花点碎银子给下人,不然没有下人引路,就见不到商人,商人的地卖不出去,没人干活,也变成一种烦恼,比较当时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商人不卖地,让农村拿着锄头往哪耕,总不能在一旁锄草吧。竟然出现情况了,那就等定政策 ,土地总不能握在商人手里,他们当时还弄了一个“井田制”,商人有地了,就雇人,还雇的不是一般人 ,而是奴隶,家里的奴隶多了 ,商人变成了“奴隶主,”可他们甚至还强迫奴隶干活,这也导致当时出现了等级划分,不用想奴隶地位最低,但奴隶主也是有人可以治得了的?谁治呢?当然是当官的,可怎么治呢?不得想一想,动笔写一写,这一写便成了政策。当时写政策的人挺多了,但我只记得商鞅,可能这名字和我有缘,也可能他真是个厉害人物,果不其然,答案倾向于后一种。商鞅怎么厉害呢?他先废除井田,再鼓励重农桑。毕竟搞的是小农经济,就不要搞一些虚的,直接就往农桑搞,就种种树呀什么的,这可有农业的味了吧。但百姓会听吗?他们就一种田的,种树会不会不小心往田里插?可风不跟你讲道理,一吹树就倒,种子就凉了。那怎么让百姓信服呢?商鞅可有办法了,他不是先让百姓信,而是先让自己的同行信,毕竟你我同干一行,总不能不认可我的好吧?可还真有一两个没眼力劲的,不知道商鞅的厉害,其中一个叫甘龙的,就不支持商鞅,但好在商鞅,懂得两个字,一个是“变”字,还有一个是“法”字。“变”呢?就得和以前不一样,不能再用以前那一套“井田制”了,会把奴隶主宠坏了,说不准还会得一些坏心思,这些有钱人,不打压一下可不行。所以,商鞅指着那个没眼力劲的甘龙说,得变,一定要变,我们不能再活在之前了,不过这不是他的原话,他原话怎么说来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对,约莫就是这些话,这话的意思就是一个字“变”,以前的东西行不通了,可怎么“变”呢?得有“法”不是,什么“法”?商鞅怒斥了那个没眼力劲的,就得拿出点东西让大伙瞧瞧不是,接着他开始准备了。准备什么呢?好不容易搞定了几个同行,让大伙相信了自己想要“变”的决心,那其他人呢?你要“变”,就得变彻底了,为了让其他人,这里多指的是老百姓,提到农业可少不了老百姓。商鞅想了一下,不就是让别人相信吗?那就把事情整大一点,高调办事,低调做人嘛?他把一棵大大的木头,大概有三丈高吧。他一立,就立在集市门口,真会挑地方,挑了一个老百姓经常来的地方,不用说,肯定有人围观呀!毕竟干这种事的,千古就只有商鞅这么干过,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反正我的认知里就商鞅一个。他看到围观的人差不多了,架势算是有了,那还得来个说明,不如就出一个告示吧。不仅要立告示,你要留住这些老百姓,不得吸引他们留下来。怎么做呢?老百姓对啥感兴趣?不就是钱吗?多少钱够吸引?十两黄金够不够?做人嘛,怎么能跟钱过不去呢? 何况是穷苦的老百姓。这一开口,他还真搬来了黄金,这围观的人多了,是时候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呢?说是谁搬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能得到黄金。有这好事?老百姓信吗?他们当然不会,平日就没少上当官的当,谁敢保证他葫芦里有没有药?所以老百姓不敢上前,可总有一两个被生活逼得无路可走的人想碰碰运气,很巧的是,这个被生活逼迫的人正好长得壮,他呦呵一声,我来。就抱着木头去向北门。商鞅也没蒙他,给他黄金了。其他老百姓看了,惊讶又后悔,真有黄金呢?早知道我上了?很多老百姓都这么想,还想从商鞅那里得到一些好处,所以就记下这个人,而第一印象就是讲信用。不得不说商鞅已经把威信立下了,这也有利于他变法的实施,这才使秦国国富兵强,也为秦日后统一六国铺垫。

    当然经济上除了变法和政策,还有一个明显的变法,那就是耕种方式变了,一开始用手就完事了,后面便开始使用工具,这一使用让人类有了许多进步,比如铁犁等等,都标志着农业进一步的发展。以农业为主的先秦时期,也暂时先浅谈到这里。要想深究,还得多查一些资料,毕竟当时每个国家都有变法,而且所用的那一套东西都不同,不花时间可搞不好。

    谈完政治,再谈经济,那么接下来就是思想了。当时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热闹,因为发生了一个大事件,没记错的话,就是“诸子百家”,这思想已经达到热潮,名人也就多了,为啥呢?分裂多了嘛?各地的人多了吗?一块偌大的地方总得出一两个代表吧?不然一地的人都傻愣愣的,怎么带动其他人搞事情。因此,各地的代表都开始出来说话了,道家有老子,儒家有孔子,墨家有墨子,法家有韩非子等等……这些人竟然能成为代表,肯定有他们一套的东西。先说一下老子这个大名人吧,他认为世界万物都离不开一个道字,万物和社会都在运动,连关系都是相对的,这些想法很有哲学一套的东西在里面,有一种细小的辩证法在其中,如运动和相对等等,所以他的思想有点超前,这也让很多人佩服。再谈一下孔子,这个大伙都熟悉,就简单说一下;他以“仁”为核心:“德政”,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这一思想可能记住的人不多,但我相信好多人都背过《论语》,就算不记得《论语》,那子曰可否知道这个子就是孔子(哈哈……扯远了,)绕回来,说一下墨子,提到墨子就想到“兼爱,非攻”,当时我以为兼爱是谁都爱,非攻就是不攻的意思,可后来才发现“兼爱非攻”,包含太多了,大致可以梳理为: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人;主张“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成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治国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这一思想代表平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影响特别大。最后再说一下法家,人们说法家是最狠的,也是和当官的走得比较近,韩非子就是典型的例子 ,听说他和李斯是同门师兄弟,都是狠人,不过李斯官大,所以韩非子吃亏,但他那一套理论可不吃亏 ;他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还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将“法”、“势”和“术”三者合一,在结合前人的思想理论上,进行了一大创新,至今这一思想还受用,这也为之后秦始皇以法家为主导思想作铺垫。除了以上提到的四家,还有阴阳家,不知道大伙有没有看过《秦时明月》,挺好看的,但千万别当历史来学习,遇到不懂的还不如去和度娘商讨一番。

    诸子百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产生多个类别,也成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可见政治会带动思想的发展,在先秦时期 ,社会的等级划分有着明显特征,俗话说得好,官大一级压死人,那么在古代,谁的官最大,当然是一个王朝的统治者,所以很多制度呀,政策呀,思想呀,最终决定权是去到领导人那里的。当然有时候领导人也会犹豫,那问谁呢?肯定是当官的呀,他们可能闲着没事干就上上书呀,或者官大一点的,领导人看着顺眼,就会采纳他的建议,这一点不仅在先秦时期有,在其他时期也有。比如秦始皇偶尔会采纳一下李斯的话,遇到问题也会询问他。这也说明,很多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思想文化都有可能只是受少部分人的影响 ,这一点也有点封建思想包含在里面,除了禅让制有一点民主思想包含在里面,其他的思想都逐渐走向封建,这也让封建的思想逐渐步入人心。

    在先秦时期 ,还有一个特点,有明显的家族观念,甚至还渗透着神学,还有一个显著的活动,那就是祭祀 ,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喜欢祭祀,拜天,比如王朝遇到什么事,就拜一拜,问问天该怎么办?先秦时期,祭天多数用青铜器,这也标志着石器时代的改变,让使用器具取得明显的进步,在这一方面算是一大成功。

    在这一时期,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当时我写的是扶苏,比较喜欢扶苏公子的仁厚和善良,当然除了扶苏公子之外,我也比较喜欢孔子、商鞅等等,都是一些名人,但他们的人格魅力确实很吸引人。而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都是以人为主导,人是这一系列的主体,所以也会有一些变数,比如哪个君王荒唐或者不理朝事,最可怕的还不听劝,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走向末路。

    总而言之,学习先秦这段时间,大致就学到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问题,当然因为个人能力有限,也只能泛泛而言,不能详细地说明,但愿这个文章能给大伙带来帮助。写这个总结时,我想起高中历史老师讲课的方式,所以大致用了一下,第一次这么尝试,如有什么不足,还请见谅。

    最后,不管历史的长河怎么变化,都离不开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三个关键词,当然还有人,人是一切事件的主导者, 带动着历史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以史明鉴,才能看得透彻一些。

    —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先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pw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