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到自己的人类学就是半吊子。理论课要求每周写一个故事,占课程成绩的50%,希望看到自己和所处社会的结构、理念、和时代。
学生有点懵,感觉自己没什么故事,每天上课、吃饭、睡觉,陷入生活,一切理所当然,从未深究琐碎背后就是时代和社会。写故事不过是作业,有ddl,得考虑文句漂亮,像不像人类学。
几周下来,回读故事,发现记录时都带着强烈情绪,过后又像在看别人,自己的形象第一次变得鲜明起来。赞赏她、同情她、批判她,一点点翻出她背后的千丝万缕,了解她、理解她。故事带上了人的气质:厚重的,下笔深沉,灵巧的,天马行空。
学生想起高中写的作文,开篇“我想活成一个时代”。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活法,写故事触摸它,改变自己。学生大一读涂尔干,深受实证影响,将人、事代入结构,于是,前半学期的故事总是冷眼旁观。随着学期推进,接触当代人类学,回归生命,慢慢接受了生活的鲜活。
路过新港路小学,走在两位闲聊的老人后面,学生胡思乱想:他们是谁?为什么来接孙子孙女? 他们没说粤语,是本地人还是随迁老人?在广州呆着舒服吗?思路越飘越远,开始把他们想成放学回家的同窗:以前放学回家聊什么,也是这样慢慢走吗?为什么他们不能是刚放学的、白发苍苍的小学生?人变得有趣起来。
每周一篇,化身连载作家,周末都留时间创作。偶尔大发奇想,杂糅生活与想象,更换主角,写出虚构的自己,忐忑而兴奋。爱做梦的,还把梦中经历的“剑与魔法的世界”,幽灵般融入故事。写完发朋友圈,很多人回复:“大大,求你快去写小说。”
期末,有传言说我培养了一小批微信公号写手,也有建议在公号上设置“早安/晚安小故事”推送。
大家都很有想法,我也读得开心。唯一受不了的是,半数以上的人借机给我撒狗粮。我生活稳定,感情和睦,事业虽有点迷茫,也不需要狗粮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