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588217/57f967222e408498.jpg)
无疑村上春树的成长史是励志的,他被众多都市青年奉为精神导师。值得注意的是,我跟身边读村上春树的朋友聊天时发现,村上春树商业上的成功、精神导师的身份,更多的因为:都市在不断拓展,当人们孤独无助的时候,他可以提供安慰,以一种简约、克制、诚恳、富有耐心的方式。
因为这种“村上方式”,也使评论家在面对村上春树的时候,认为他写作的题材不够宏观,很少记录时代和人心的深刻。他曾经尝试在题材上的突破,但收获甚微。其实这就像汪曾祺说过的:“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决定的,不能勉强。”
村上春树的困惑同时影射了时代的困惑。他对于现代人心理的描摹越细致,读者通过他的小说获得的安慰就越大。年初南海出版社出版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村上春树首次向读者正面讲述,一个生活在“相对安定的郊外住宅区,普通上班族家庭长大,没有什么不幸,度过了平凡又毫无特点的少年时代”的人,是怎样成为小说家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7588217/980fba7499e6b78b.jpg)
“三十岁那年,我获得了文艺杂志《群像》新人奖,以作家身份正式出道,那时候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虽然谈不上多么丰富,却与普通人或者说是平常人有些不同的意趣。”村上春树这里提到的人生经验是,二十几岁的时候,他为了逃避体制的压迫,逃避每天挤地铁,而向银行和朋友借钱,开了一家爵士酒吧,因为他同时酷爱爵士乐。
在有着自传性质的小说《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中也出现了“爵士酒吧”,当酒吧老板时候的村上春树,经常要应付形形色色的客人。他在自传中写道:仅仅是因为做酒水生意,就会无端的受到社会歧视。不单得残酷的驱使肉体,还得事事沉默忍耐。有时还得把醉酒闹事的酒鬼踢出店门,狂风袭来时只能缩起脑袋硬扛。总之别无所求,一心只想把小店撑下去,慢慢还清欠债。”当现实的经历搬到小说写作上时,他便赋予了这件小酒吧哲学的意味,像极了摆渡,连接生活的过去与未来,平凡的人在其中穿梭往来。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历了战后重整、复兴、发展、建设的阶段,在战后的20年间,日本经济持续增长,迅速蜕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实现重工业、化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挪威的森林》都使用了这段时间作为背景展开故事。等到了70年代,日本大多数家庭进入了“一人一房间”模式,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更加塑造了日本人独处的性格特质。
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村上春树表达了这样一种“孤独感”:唯有在世界尽头,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理想中那个人,而在现实中是不存在所谓理想的伴侣的。孤独感虽然不可言喻,但作家在《挪威的森林》中对孤独的情爱还是写下了一句:“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而已。”
对于“生命中的偶然”与“时光流逝”的感受,同样深刻影响着村上春树的创作。他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写道:“小店经营马马虎虎还算顺利,毕竟我酷爱音乐,只要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幸福的,可是回过神来,我已经年近三十了。能称之为'青春时代'的时期即将落幕,多少有些奇怪的感觉:所谓人生就是这样转瞬即逝的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7588217/36cdd21a3c656bda.jpg)
在《挪威的森林》中作家以渡边的第一人称讲述了:“我不由得想,倘若那个五月里的星期日不在电车中碰巧遇到直子的话,或许我的人生与现在大为不同。”一场偶然出现的电车邂逅,使渡边与直子相见,后来发生了爱情。女子中学燃烧卫生巾升起白烟的描写,就隐隐暗示了青春的易逝。村上春树在后来的小说中也多次谈及,青春的易逝是正处于青春时代的人们永远无法意识到的一件事。
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村上春树提到关于内心深处的“混沌”。他说:“如果想邂逅自己内心的混沌,只消静悄悄的闭口不言,独自下降到自己的意识底层即可。我们必须直面的混沌,值得严肃面对的真实的混沌,恰恰就在那里,潜藏在你的脚下。”而这所谓的“混沌”,很大一部分是由现实中带来的的“绝望感”。
村上春树的小说重复出现,男子独自驾车远行的桥段。《且听风吟》中深夜驾车去大海边的男人,《1973年的弹子球》中从东京驾车出发,一直不停行驶的青年人。他的故事中隐藏着无尽的孤绝,人在漫无目的漂流,而这样的飘流没有尽头。
![](https://img.haomeiwen.com/i7588217/2050040d61b9054e.jpg)
最后回到这本自传,村上春树在书中也讲述了自己对于写作的思考。他写作时善于“利用手头现有的东西把故事构建起来”,在有限的材料中寻找无限的可能。他认为原创性最直观的感受应该是“一种自然的欲求和冲动,渴望将这种自由的心情、不受约束的喜悦,原汁原味的传达给众人。”
因此写作必须是自由的表达。村上春树将自由的表达,比作是摊开手掌,放飞蝴蝶。如果作者只是盯着“自己的追求”、“表达的意义”那势必写作会越加的艰熬,故事也会陷入泥淖,又臭又长。他奉劝大家:
“如果你希望自由的表达点什么,想象一下,并不追求什么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仔细想想,其实不需要表现自我,人们照样可以普普通通的生存。尽管如此,你还是期望表现点什么。就在这'尽管如此'的自然文脉中,我们也许会意外的看到自己本来的面目。”
写作终究是一件极其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表达角度和方式都不尽相同,经历的风景或是颠沛或是安定,但这丝毫不影响表达本身,“尽管如此”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从“如此这般”中抽身出来,让身体离地半尺。写作的快乐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让更多的故事穿过身体,在动笔之前你永远都不知道将会出现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7588217/d12679508b13cd4c.jpg)
本文系作者穆昆授权发布,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严禁擅自改动文章,如需转载至其他平台请联系【一只路茴】,简书专题转载无需再次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