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不得己,已经说尽了一切。不得已而为之与主动为之执之,就是有为与无为的差别之一。结果,老子也告诉了我们“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无为,似乎是很容易产生歧义的一个词。很多人觉得太消极,人应该有为,主动。我想老子也并没有让我们消极,如果认为无为是什么都不干那就曲解圣人之意了。甚至佛教也一样,否则就不会有《遗教经》中的叮嘱,告诫比丘们“昼则勤修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你看这太拼命了,连觉都不让多睡。怎么能说消极呢?
对无为的理解最起码应该有三层意思,先看老子本章向我们传达的含义—不得已。其实大到能否成为天下之主,小到处理自己的情绪能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都是“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是不得已?不得已到底说明了什么?好像有一种勉强,不是自己主动想要的,是出于一种形势紧迫的要求,一种良心与责任,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这都说明什么呢?天下之主,并不是我想去做的,我主动谋划的,我刻意为之的。这和我都无关。和我的想法无关。其实这个“无我”就是无为的体现。修行也好,大道也好,修什么?道什么?本质上就是自己的“人心”和“道心”之争,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是这个天堂和地狱之争。最妙的是,这个“天堂”从来就在我们心中,只是不识。老子说无为就是告诉我们,回到我们本源的无为之心上,顺应大道去做事就无为也无失。一旦进入后天“人心”与二元的领域,执与失就成为必然。因为我们又从天堂跌落凡尘,进入了缘起缘灭的人心当中。
“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有了执,就落入一边,而世间百态各异,我们就无法保持整体和客观了,进入了二元对立的系统,就是“苦”的开始。什么是或歔或吹?同样是一口气,吹小一点哈气可以取暖,吹大一点就有冷气又可以熄灭蜡烛。什么是或载或隳?一辆车,既可以载人盛物给人安全感也可以车仰马翻造成灾祸。所以,这世间有什么是绝对的呢?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他不会处在偏执的一端,他的心中没有好与坏的固定看法。
这第一层意思,是从治国这一现象去阐述无为的含义。如果用心观察,从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治理之道上也可以充分看到这种人心与道心之争。此时人心变成了国家利益,道心是应该怎样去做的客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但如果只知道执取自己的利益,靠武力去侵害别人的利益,必然会“执而失之”不可长久。我想这些道理都是很浅显的。
无为的第二层意思,是方向也是因果。
方向在于,要在什么地方有为,什么地方无为。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你的志向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这个志向,世出世间大有不同。倒不是说孰优孰劣,这里面是有因缘的。不过对于修行人而言,财色名食睡世间五欲并不是主要去追求的,离开这些,超越缘起幻灭的生灭法永驻真如才是目的。出世间法与世间法在外相上似乎有区别,但却均不离方寸心田。再说因果,无为与有为的注重点不同。无为法,注重因,有为法关注果。无为法,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有为法常常好了伤疤忘了痛,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无为的第三层意思,显示身与心的关系。用一个小小的绕口令来说明:心闲身忙真无为,心忙身闲空自疲。心忙身忙自作孽,心闲身闲虚光阴。我们可以用来对照一下自己属于哪一类。这四种行为只有一种是无为。无为,不是一个贬义词,无为需要超高的定力,觉知力和智慧。无为关乎我们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因缘。
随着年龄渐长,自己越发感觉曾经有缘接触佛法,禅法真是莫大的幸运。希望自己在不主观这个前提下,心闲身忙的去知行合一,践行无为法,也把修行智慧的种子种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一入眼根,永为道种。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