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无眠,空惆怅,几许愁,只为“文人胡兰成”。
近一个星期以来,我终于在今晚勉力读完了这本《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飞扬与落寞》。顿时感慨万千,不吐不快。胡兰成,我将其定位为中国典型的旧式文人形象,至于汉奸、负心汉等纯贬义之词不能概而论之,因为一切劣果的背后必定有其劣因。胡兰成也是如此:无论是汉奸抑或是负心汉形象都应该是时代背影与内心性格双向作用形成的结果:一方面他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奸,汪精卫政权下第五号人物,与其说是他自己主动的单向选择,还不如说是其自身的性格与社会机缘下的双向选择。在当时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出现了两个政权(蒋介石政权与汪精卫政权)的背景下,他以文人的性情,站在自己选择的中间政治立场,抒发了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政论文《战难,和亦不易》。可能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无数的偶然,这篇初试身手之作竟无意中被汪妻陈璧君看中,且开始对胡的才华极为欣赏,于是胡兰成日后才能顺理成章的成为汪精卫的“文胆”,当然,若是胡兰成自己不愿意,凭胡执着近乎于偏执的性格也是不可能为汪精卫政权效力的,我想一向善于形势判断的胡兰成在当时是万万没有想到:原来不相伯仲的蒋汪集团到最后竟是如此的天壤之别。最后,汪精卫客死他乡,魂归无依;而胡兰成亦是羁旅无依,隐姓埋名,行若狗彘。其人悲夫!
谈到胡兰成,便会不由得想到张爱玲。其实,如果胡兰成没有那样复杂的汉奸式的政冶背景,他俩儿或许会成为世人所艳羡的才子配佳人。但是,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胡兰成的骨子里总是带有着常人所不及的冷漠、自私与虚伪,他总是有着一套为自我开脱的“行为逻辑”,从此他的所作所为便有了“理论依据”,这一点从他的遗著《山河岁月》和《今生今世》便可一览无余了。同时,张爱玲自身也不是无瑕的,张爱玲系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外曾孙女,身世显赫,那么身上就免不了沾染些世家大小姐的脾气了。根据书中所言:张爱玲性格孤傲,不会居家过日子,且行为习惯与胡兰成多有不和谐之处。而胡兰成性格柔和软弱,他更多的是需要会居家会照顾他的女子,而不仅仅是像张爱玲那样只会聊天谈心的红颜知己。因此,胡张的感情决裂是迟早的事,而且决裂后是断然不会再藕断丝连了的。但是,在他们恋爱到结婚的那段日子,张爱玲的心中还是充满了幸福感的,最起码她并没有因为胡兰成是“汉奸”而主动放弃这段难得的姻缘。在胡兰成四处逃亡、另寻了新欢之际,张爱玲依旧是想念着他的,还在当时最困难的时期亲自从上海前往温州去看望正在逃亡中的“丈夫”,可是,胡兰成的内心依旧冷漠,对张爱玲的“痴”丝毫无感动之情。张爱玲是执着的,更是坚定的,当胡兰成选择主动放弃这段姻缘后,张爱玲表现的是那样的决绝。我不禁开始对张爱玲的生平与散文产生了兴趣,至少目前是的。
其实,纵观胡兰成的一生,如果以自己的角度来对其盖棺定论,我想是困难的。因为胡兰成的一生是极其矛盾与复杂的,并非在此三言两语的一家之言所能道尽。但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我还是认为胡兰成是中国古代社会典型的旧式文人形象,一方面儒雅风流,才情四溢;同时另一方面也有着自私,清高,分不清大是大非。总之,胡兰成一生:飞扬与落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