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无弯路》第二章

作者: 养猫De阿泽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11:45 被阅读1次

    苏芸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强大,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张薄纸,不堪一击。

    晚上她在自己的房间里狠狠哭了一宿,直到肚子饿的咕咕叫,才终于苍白着脸从床上鬼似的爬了起来。

    吃了几口菜,她坐在客厅的椅子上,听着爸爸房间里电视机的声音,觉得这么颓废下去不行。

    离暑假结束还有一个半月。

    第二天,苏芸收拾了一下,骑自行车来到学校对外开放的电脑房,开始找兼职工作。

    当时有个应届生毕业网,很多企业会在上面发布短期实习项目,她投了几份简历。然后看到了一则比较特别的启示,这是一家公司发布的招聘启事,说是要招有撰写经验的人去南通做个采访做个宣传,稿费从优,记录下相关信息之后。苏芸走出电脑房,想去学校的教育超市买点吃的。

    路上正好碰上同班同学陈雯,她是回校来交半期报告的,她被推荐去了一家影视公司做一些基础的数据处理。在知道苏芸在上海有名的媒体实习之后,陈雯羡慕的对她说,“这个杂志社里接触的都是些很厉害的人吧,对以后工作人脉也非常有用。好好做,争取留下来转正啊。”

    苏芸实在没脸和她说,她已经不用再去了。

    只能从手边事情做起,从能做的做起。

    告别了同学,她去教育超市买了一袋饼干,又返回机房。她将自己的在校荣誉奖学金获得情况、工作经历整理了一遍,还特别标出了现在正在某著名杂志社实习,然后将相关的资料都发给了招聘里面的那个邮箱。

    没想到,三天后,苏芸接到了这家企业的回复,让她来工厂面试。

    这是一家位于汶水路上的冶金矿山机械厂,她在门卫处登记后,门卫打了个电话,确认后就让她进去了。

    苏芸问了路,一路上好奇地看着厂房以及库房里的机器,来到两楼的一个办公室里,上面写着“党支部书记办公室”。

    冯主任看上去五十岁的样子,慈眉善目,一看到苏芸就说,“苏记者这么年轻啊。”

    苏芸心里一慌,兀自镇定坐下。

    他客气地给苏芸倒了杯茶,然后缓缓而道,“你的简历,还有样稿我看过了,我觉得比较符合我们这边的要求。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这边有个项目小组在南通工作,那边的环境非常艰辛,我想要帮他们好好的宣传一下,最好还能发到比较大的媒体刊物上。”

    苏芸说,“那是需要去实地采访是吗?

    冯主任,“是的,毕竟一手资料都在现场,让工人们写情况他们也写不清楚,所以我希望你到实地去参访并撰写,稿件会发在我们内刊上,但如果你能帮助我们发到大的刊物上,我还有其他奖励。”

    苏芸斟酌了一下语言,“这个目前我只能保证写出您满意的稿件。”

    “没事没事,”冯主任呵呵笑了两声,“先把稿子写出来,再看吧。”

    一回家,苏芸开始整理简单的行李,爸爸坐在客厅抽着烟,沉默的看着问,“什么工作要去南通做?”

    苏芸说,“你不懂,”停顿了几秒又说,“你放心吧,正经工作,是国营单位的一个活儿,去写个稿子,两天就回来了。”

    如皋,又名雉皋、雉水。是这个工厂南通垃圾焚烧热电项目的实施地。

    冯主任开车载着苏芸,过了高速,苏芸看到周围偏僻的农田和房舍飞速地朝后,一百多公里的路花了不到二个钟头。

    车上,冯主任介绍着项目的情况,“这个临时小组是五月份的时候被组建起来的,负责到南通如皋进行对烟气处理系统的的调试编程,检验除尘脱硫、供电信号的输入输出。这个调试小组的成员来自于电气、电控、脱硫不同组,这几个月,他们遇到了很多各种不同困难,很多事情我也是深受感动,所以特别想帮他们好好宣传一下。”

    文科生苏芸一边在纸上记着,一边用拼音记下不熟悉的专业用语。

    这个工厂位于如皋市比较偏僻的地方,轰隆隆的机器不断运转着,几十数吨垃圾被铲斗积聚在焚烧炉中焚化,通过烟气系统脱硫除尘,最后转化为电能。

    苏芸是在灰蒙蒙的烟雾中见到项目组的成员的。控制室的门外铺着厚厚一层灰尘,走上去像踏在雪上那样厚实,但灰尘可没雪那么晶莹剔透。10平方米左右的控制室里,透出点点亮光,潮湿闷热的空气夹杂着难耐的腥臭味,抬头或低头,嗡嗡苍蝇声从脸颊处划过。

    她看到一个五十岁左右头发灰白的男人,正在离电控柜几步之遥的破旧木桌前,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他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杨晓军师傅。

    在介绍了双方之后,冯主任带着苏芸见了另几个小组的成员,他们都在忙于手中的工作,略为点头,当听到她是“记者”来采访的时候,都不好意思的说,“我们哪有什么故事”。

    “还有几个不在控制室,现在人聚不齐,晚上我们一起吃个饭,你采访一下他们,”冯主任擦擦额头的汗,“我带你到处走走,看看这里的环境。”

    三套烟气系统。30多米的反应塔多层平台,每套9台压力变送器,38度的气温,现场塔顶高达50多的温度。“1号炉到2号炉,从2号炉到3号炉,炉之间相互不通,小组成员必须要下去上来、上来下去好几次,反复校验仪表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他们中途遇见了谢孟晴在调试压力变送器,看见他手抓着钢管,到达旁边45度角的斜坡,然后慢慢爬到板条那里,半蹲着进行调试。

    苏芸看到他的鞋子,磨损破旧。

    “我们不要叫他了,很危险,稍不注意就会掉下去。”冯主任谨慎地招呼苏芸看远处一个更高的塔仓说,“我们可以到那边去看看”。

    这是在反应塔不远处的氢氧化钙仓。苏芸跟着微胖有些笨拙的冯主任踩着垂直梯爬上去,越到上面风越大。从高处俯瞰,有令人颤栗的感觉。她觉得她的身体在烈日下都要融化了。

    忙碌了一个下午,苏芸觉得大脑兴奋又混乱,身体疲惫而吃力。

    晚上,在附近一个饭店里,一桌子人好奇地盯着她看。她和小组成员陈潋、吴珏、杨晓军、施春英、陈黎君、谢孟晴、薛颖、蔡轶哲等一个个打招呼。

    冯主任先开了个场,又介绍了大致情况,然后让成员一个个说工作中遇到的事,组员面面相觑,谁都不愿意开口。

    苏芸心里打着鼓,想着学长对他说过的话,脸上笑着说,“我白天和冯主任参观了你们工作的地方,条件真的非常辛苦,这个临时小组组建也已经好几个月了,大家在南通这里生活还习惯吗。”

    搭话的是爽朗外向的吴珏,她不好意思地说,“这里的水质不好,都是发黄的,不过用它冲泡面,吃着吃着也就习惯了。”

    吴珏的话题引起一阵阵吐槽。

    “我们下面有个超市。小超市周转慢,很多东西过了保质期都不会撤下。有一次我们吃面包,天呐,面包里竟然还有虫子。一般性我们都吃‘福牌’面包,小超市的老板看那么我们这么多人买,以为我们爱吃,就专进这个。我们真的喜欢吃吗?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吃到想吐了。但盯着这个买,老板进的快,就不会过保质期了!”

    “这里没有出租车。我们有辆黑车的手机号码。每次要从宾馆到工厂的时候就打电话给他。有时候半夜让我们去厂里,我们也打给他,当然价钱是翻倍的。”

    “我的头发一撮一撮的掉,脚肿得像馒头,别人还以为我变胖了呢!”

    冯主任不好意思的摸摸头,憨厚地笑,“你们就和记者说这个啊……”

    苏芸一边记录着,一边婉然一笑,“那关于别人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我印象深刻的是杨师傅,”吴珏看了一眼无言沉默的技术专家,说“杨师傅来这里后,手机号码也换成了本地的,忙得连亲属都没有通知,他女儿找不到他,联系单位才要到了他的号码。跑到南通来见一面,没见着就回去了。”

    “吴安菱的姨妈,一直照顾他的,他忙着这里工作,没见到最后一面”

    “吴珏和陈潋很久没有看到自己孩子了”

    气氛突然间沉默下来,有点凝重有点严肃。苏芸心有触动,但立马换了一个话题,“说说工作吧”。

    ……

    这天,他们一直谈到了夜里九点。带着满满一本记录的册子,苏芸回到房间,累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将近二十分钟,她起身去浴室,一打开水龙头,看到黄色的水流淌下来。

    南通是个功能性缺水城市。长江南通段上自靖江与如皋交界起,下至入海口,全长约167.3km,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COD。内河多数情况下水质较差,尤其是经过城市附近的河段受排污的影响,水质恶化现象严重。

    心里一颤,她关上了水龙头。

    回到房间里,她开始整理素材和思绪,搭建文章框架,并下定决心拿到稿费后一定要买个电脑笔记本和录音笔。

    她写着,“那天,调试小组的队员们聚在一起,在楼顶默默看着黑烟袅袅,蔓延到空气中。迷茫、挫败还有心酸。但是。放弃或者失败,他们的字典中没有这些字眼。”

    “杨师傅立下军令状,继续调试。二日后,调试一次性通过。二号炉通气也通过验证。这成功真的来之不易,也来得太迟了些。突破了多方阻力,跨越了多少险阻,又坚持了多少日夜,才换来这一个结果。”

    想起薛颖的话,她在“痛并快乐着”这句话上划了两根横线。

    第二天早上八点,她打开宾馆窗帘,外面仍是五六点灰蒙蒙的样子,她想起张敏的严重水肿,“你知道二恶英吗。一种无色无味、毒性严重的脂溶性物质。90%来源于城市和工业垃圾焚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其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

    苏芸拉上窗帘。

    第二天,苏芸又去现场进行了一些单独的补充采访,下午,冯主任载着她回上海,回程路上,罕见地提起了项目的最大的困难——人。

    这个项目,涉及到调试、运营、安装、工程指挥部、环保成套公司、AEE公司、监理。

    “各方人员职责混淆没有做细致划分,常常出事就找临时调试小组,”冯主任平静的说,“有一次,现场方没有关掉螺旋输送机孔门,导致喷灰;船型灰斗(变频排料阀下面接口)漏灰,控制间顶部大面积积灰。杨晓军杨师傅凌晨二点半接到电话,对方在电话里指责调试小组,说漏灰是调试小组的责任,强行要求杨师傅立刻赶往现场处理。杨师傅陪着对方巡视,淋了一身灰,最后又被告知:‘不是你们的问题’。”

    “硫化床的稳定是除尘脱硫技术的核心,现场锅炉所给压力范围为-200~2500Pa,而我方流化床建床压力条件为600~800Pa,硫化床极易垮掉,环保成套在没有理解设计工艺的前提下指责是调试小组方设备运转不良造成”

    “杨师傅提出用压力变送器替代流量计稳定硫化床,被环保成套否定、不予相信”

    “5个系统、7个阀门烟气系统都已符合通烟气的要求(结论由AEE公司得出),可对方迟迟不予通气。后来通气一次成功,可调试报告对方迟迟不给”

    看着为组员鸣不平的冯主任,苏芸心里也是万般滋味。

    这么艰苦的环境,这么些乐观无畏的人,还要凭空受这么多委屈指责,这些一定要写进文章里,她心想,“外部的压力犹如千钧,如汹涌的洪水将他们覆盖……”

    回家后的一周后,她就将纪实稿件《南通六记》、评论稿件《从核心领导者到班组文化的建立》发给了冯主任。三天后,冯主任提出了修改意见,“我最近在看《亮剑》,‘逢敌亮剑,杀出重围,不辱使命’要把这种精神写进评论稿里。”

    一个月后,在苏芸开始走读的大三生活的第一周,她接到了冯主任的电话。在学校门口,她看见了一个多月不见的冯主任精神很不错,他把一本内部刊物递给苏芸,“小苏,这个文章在内部反应很不错。”说着把一个信封的钱递给苏芸,“这里是稿费,你看能不能再发到大的刊物上,提升点影响力。”

    苏芸接过薄薄的信封,说,“我会努力的,有新的消息通知您。”

    “好的。”

    等冯主任开车走后,她打开一看,有八百块稿费。她翻了翻杂志,文章大部分没有变,只有其中一部分,被简略缩写为“经过各方努力协调合作,项目终于成功了”。她叹了口气,忽而又想到什么,急匆匆的朝电脑房赶。

    又过两个月,久到苏芸已经差不多把这个事情忘记了的时候,她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你好,我是辽宁省《现代班组》杂志社的编辑,您的稿件《南通六记》被我们录用了,需要声明的是,我们拥有对您稿件编辑、修改的权利,相应的稿费会邮政汇款寄出,请您提供一下相关信息。”

    苏芸激动的简直要飞起来,《现代班组》是由辽宁省经济委员会主管,辽宁省企业联合会主办,全国发行的国家核心期刊,没有想到在近十个杂志的投稿中,竟然投中了。她决定等文章正式刊登出来的时候,再联系冯主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间无弯路》第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ir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