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饭后进教室稍微有点晚,没想到孩子们静静的都在看书。黑板上,我的贴心小助手——学科长,只在黑板只写了两个字“阅读”。原本我计划要给孩子们讲授的内容,因为此时此刻教室安静的读书氛围,孩子们埋头于沉浸于书香的画面而改变。
这一幕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一幕其实之前也有过两三次)书香弥漫的教室、沉浸于书海里的孩子,这不正是我的教育愿景吗?
放手,反而让孩子们离自主、自如、自由学习更近了一些。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b7437ef17af86c39.jpeg)
再想想这两天和自家闺女的聊天。刚刚接到放学的他。见到我就忍不住眉色飞舞的报喜:妈,我今天的英语测试又过关了!全班过关的人不多呢,还不赶紧表扬我?赶紧给她竖了个大拇指,问她为啥这么厉害(要知道期中考试之前,过关名单中几乎很难见到她的名字,成绩自然就不太令人满意了),她越发眉飞色舞的说:还不是你闺女聪明,在学校读了两三遍,晚上回家再稍微用点力背背,不就过关了吗?说完忍不住又在我跟前得瑟:我的政史地生这几天也有认真背诵的,你没听到我晚上背、早晨起来也背么?妈,还不夸夸你家闺女………
看着女儿眉飞色舞的神情,听着她洋洋得意的语气,我感慨不已。刚过去的两个月,为了她的学习,经历多少焦虑和痛苦!孩子和大人无一幸免。孩子学得累、学得苦、学得效率越来越差;老公我俩是越来越焦虑,对她自然也是越来越严厉,越来越管得紧、逼得越来越严,结果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家庭氛围越来越冷漠。
痛定思痛。想起“要想孩子进步,家长要好好学习”的至理名言。再次拿起《正面管教》这本书,从中找方法,找破局策略。
犯错误原本是学习的最好时机,可是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却是常常为犯错误而感到羞愧。明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可大人却经常要求尤其是孩子要做到完美,岂不怪哉?
只要一看到闺女卷子上的一个个的鲜红的叉子,我就无法淡定,我就忍不住指手画脚,我就忍不住拉下脸来,再加上孩儿爸也隔三差五的批评,可以想象孩子经受了怎样的多重压力?!明明自己当年做学生时也是一塌糊涂呀,为什么到孩子这儿,却独独缺少了宽容呢?
想想当年自己做得不够好时,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了什么?诸如愚蠢、无能、坏笨蛋、没出息、木头人等肯定是常用语吧(反正我知道数学一直不是我的强项,我妈就曾下过定论,说数学不好的人都是智商比较差的,一直到现在我为我的数学不好还有严重的心理阴影)。所以,慢慢的我们就认定自己是个无能或者是个笨蛋,或者自己不够完美,并且因不够完美而感到羞耻,从而决定不再冒险(像我,很少愿意主动在数学难题上投入精力、花费时间,因为我已经心里认定了自己压根不是那块料)。更有甚者,有些孩子会变成一个所谓的讨好者,以自己的自尊为惨重代价去取悦大人,也有的孩子可能学会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并想尽方法避免再被抓到。
自己当年就是在这样的阴影中长大的,如今也做父母了,竟然在潜移默化的还用过去的招数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学着放手呢?为什么不学着相信孩子呢?
这不,因为无能为力到了极点,索性不去管孩子了,不再天天盯孩子的作业、耳提面命的啰嗦她该背书了,竟然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不,对班里边的孩子,放弃不放心的、不信任的、喋喋不休的去教他们这个知识点、那个知识点,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读书,反而有书香润泽教室。
看来,学会放手,才是解脱自己、解脱孩子的最佳选择。
简·尼尔森说:大人往往会以对孩子更多的控制来掩饰自己的担心,甚至是无能。比如不少父母担心如果自己不让孩子充满恐惧和羞辱,孩子就永远不会做得更好,因为他们担心不这么做就是在纵容孩子。孩子们的很多错误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并鼓励他们,我们常常激起孩子的反叛,而不是令人鼓舞的进步。
读到这里时,我真的是羞愧难当,真的后悔不已。
父母和老师们常常不知道,他们还为孩子所做的很多事情是孩子自己本来能做的。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花时间教孩子学习,如何对家庭和班级作出贡献。
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的越俎代庖?要包办?要横插一杠?生生的剥夺掉了孩子们自己学习、自己成长的机会!
归根结底还是不信任。自己的不信任,对学生、对孩子的不信任。
接下来,更要笃定地“放手”——
给孩子们找事儿做,每一项事情都找一名志愿者做监督员,把“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落实到底,因为分担任务会增强孩子们的归属感,可以教给孩子们必要的人生技能,并且让孩子体验到社会责任感。
不再今天盯着闺女,看到一点点不对立马就指出来,放手,让她自己去规划,哪怕暂时跌倒,让她在错误里多待一会儿,把犯错误当做是她学习、成长的最好时机。
学生也好,闺女也罢,他们的人生路只能由他们自己去走,为人师长,过多干涉和介入,只会适得其反。
放手,才是最接近正面管教的教育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007510326fbd6c3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