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喜悦

读老子《道德经》看到了这句话:“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想到了后来自己的生命状态。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以及与父母与兄弟姊妹的关系都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事情也越来越顺利。许多时候,都让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知道那是“闷闷”的一个结果。
“闷闷”,无为、无欲、好静,因为没有什么太多的期待,也就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
不论是先生,还是孩子,还是身边一切亲近的人。
他们想怎样就怎样,说话、做事、思考,不论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都被允许。
内在没有什么要干涉的,要要求的。做到什么,或者没有做到什么,怎么做,都没有关系。
也自然清晰地看见他们骨子里的简单善良,他们也愿意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在的想法,不再觉得紧张不安。
说做了些什么呢?其实什么也没有做,至少没有对关系做些什么。
如果说有“做”,那大概就是做了更多的觉察,更多地看见自己,了解自己。当内在的欲望被看见,欲望就消失了。
“闷闷”对应的便是“察察”——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想到过往那些鸡飞狗跳,动荡不安的日子,无一日不是“察察”,无一刻不是“察察”,周围的人没有不被自己挑剔的,没有不被自己纠错的……
结果自然是显而易见了。一个一直在“动”的生命怎么有能力承载,怎么有能力孕育与滋养呢?
而那个好动的心必然蕴藏着各种欲望,满足自我的欲望,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无时无刻不在期待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这样一个能量体内,“淳淳”也很难发生,因为搅动一直存在,一直存在,很难安息下来,很难守静,很难让周围人觉得安稳。
有谁希望被挑剔呢?有谁希望被纠错呢?有谁希望被批评否定呢?是的,没有人。
当自己意识不到那“察察”之心,就免不了要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里,免不了关系里的计较与算计,甚至欺骗与狡诈。
尽管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存在,但自己却也可以将自己活成那个“管理者”,那个“中心”(政)。
倒不是要建立一些什么,而是要“剥离”“解散”一些什么。当内在那个“察察”之心消失的时候,“闷闷”也就自然浮现了。
“闷闷”地在那里,像是没有什么事一样,因为任何一件事都被安排好了,没有什么心要操,没有什么事需要计划和规划,也没有谁必须做到什么,包括自己在内。
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依此而行,“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亦是结果而已。
……
——#内在探索#回归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