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节气到来,温暖的天气刚刚回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所以梨特别适合在这个季节食用。

了解了这一习俗,中午趁着休息我来到水果店买梨。梨是秋天收获的水果,所以现在看着不是很新鲜,估计是冷库存放的。
店里有三种梨,一种是鸭梨,皮薄水多;一种是库尔勒香梨,个头不大,皮色青绿,有的还带些红色,水分一般但甜度很大;还有一种是秋梨。炖梨水的话,我选择秋梨。棕色的果皮,个头又大又圆,水分较多,果肉比较厚实。
晚上回到家,我用电饭锅焖上米饭,择好青菜,蒸上熟食,准备炖梨水。
一只秋梨洗净,带皮带核切块,放在冷水里坐火上煮;同时泡银耳一朵,准备几粒枸杞,三颗红枣,几粒冰糖。待梨水开锅,放入备料,也讲泡好的银耳撕成小朵放入锅中。小火,盖盖,继续煮30分钟。
等待的过程中,饭焖好了,菜炒好,熟食蒸好切盘,再来一锅暖暖的糯糯的秋梨银耳汤,感觉超舒服的一顿晚餐。
节气饮食养人,我是很相信这一点的。
除了饮食,每逢节气,还有古代文人留下的大量作品值得吟诵。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二月喜逢春时雨,春雷阵阵发东边。冬眠的动物皆惊醒,草木润泽得以舒展。这四句诗写出了春回大地,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
唐代诗人白居易 的《闻雷》写道“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正是这一声春雷,不但让万物复苏,蛰虫惊而出走,也让诗人一颗寂寥落寞的心,重新燃起一丝希望。一切还没有那么坏,生命本就是无常的,不妨乐观待之,静听花开。
惊蛰的到来就是象征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万物生机盎然,一切都将生机勃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