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从“曾氏的精神世界、十年翰苑生涯、如何训练湘军、如何鼓舞士气、怎样功成身退、如何开展洋务运动、学理操持上的‘一生三变’、传统文化对曾氏的局限”八个方面阐述了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对于曾国藩,后人有很多评议。
慕之者认为他以一农家子而封侯拜相,权倾天下而得善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人智者;
贬之者则基于他镇压太平天国而骂他为汉奸、卖国贼、刽子手。
唐浩明以为,若跳出政治事功的圈子,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位晚清人物,可能会更客观更准确一些。在我看来,曾国藩应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典型人物,或者说是严谨的规范的中国传统文化实践者,甚至还可以更高一点地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 唐浩明
▌曾氏的精神世界从一开始便皈依于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长达二十三年的寒窗苦读,多达十二次的科举考试,在修得功名正果的同时,也将曾氏的精神世界别无选择地牢牢皈依于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经典文化。
◑涟滨书院求学期间的曾国藩
▌曾氏以圣贤为榜样,修身慎独
曾国藩在京师翰林整整呆了十个年头,既可借此广泛阅读诸子百家等各类书籍,又可以细细咀嚼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促成他早年精神境界的一次重大升华。
◑曾氏家族的藏书
▌曾氏用铁腕整顿秩序、训练湘军
咸丰二年,面对着几乎不可遏制的太平军威,朝廷内外一片惊慌。曾国藩临危受命,通过一系列铁腕手段,建立并壮大了当时国内的第一军事力量——湘军,成为与太平军交手的重要力量。
◑湘军组建初期使用过的兵器
▌曾氏以刚毅顽强意志对付危局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势,曾氏虽有过牢骚,有过退缩,但他始终没有颓废,一再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屡败屡战”“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激励部下和亲属。在湘军最为困难的时候,曾氏依靠这种倔强不服输的气概和坚毅忍耐的精神度过难关,终于迎来了天时。
◑与太平军作战的湘军
▌曾氏淡定地度过特殊时期
在取得对太平军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之时,曾国藩得到了朝廷的重赏,一时风光无限,多种史册上都有关于劝曾国藩反叛朝廷自为皇帝的记载,但曾国藩不但不做皇袍加身之想,他还以“功成身退”来作为盖世之功后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宗旨。
正因为如此才大大消除了朝廷对湘军的猜疑和戒备,使得曾氏及其家族和整个湘军集团平安度过那段微妙的时期,避免历史上常见的兔死狗烹悲剧的重演。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门前飘展的帅旗
▌曾氏揭开洋务运动序幕
曾国藩深知,中国在包括军火在内的器物制造方面已远远落后于外国,中国必须在这方面迎头赶上。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曾氏在安庆建立一家名曰安庆内军械所的工厂。它的诞生,标志着新型工业在中国的出现。
◑安庆内军械所
▌曾氏“一生三变”的经历
剖析“一生三变”,其实质为:儒家为体,法、道为用。曾氏青年立用世之志、中年不惧恶名办团练与晚年游心于老庄,所走过的这条道路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但我们细细剖析曾国藩一生的学理操持,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学说才是他立身的根本,法家也好,道家也好,都不过是为其所用而已。
◑曾氏在学理操持上以儒家为体,法、道为用
▌传统文化对曾氏的局限
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优秀的杰出的文化,但这种文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曾氏设定目标太高远、持身太刻板、盲目遵从三纲五常的礼教、晚年器局欠恢廓等弱点,所折射的正是这种传统经典文化的局限。
◑曾国藩
纵观三千年中国文明史,可知曾国藩乃传统文化最引以为荣的人物之一,尤其是儒家所期盼的“修、齐、治、平”,在曾氏身上得到几近完美的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曾氏,看到传统文化是如何陶铸人的精神世界,规范人的外在作为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曾氏这个人,来形象地了解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只有鲜活的人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唐浩明觉得,这便是十多年来,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大背景下,“曾国藩”久热不衰的真正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