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桑榆仁。很高兴有机会能跟大家分享我用"见感思行“的一些故事和感受。
今天的分享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是如何知道”见感思行“的;第二部分,我为什么加入”见感思行“训练营;第三部分,我用“见感思行”的一些感受。
第一部分,我是如何知道并开始写“见感思行”的?
最早听说”见感思行“应该是在四五月份,欢喜在008社群里做过一次分享。因为我有每天记日记或写点东西的习惯,这个框架和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非常接近,我就觉得非常好。
但我没有立即用这个框架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卡片。后来,在很多场合下见到很多人在用“见感思行”写知识卡片,包括欢喜自己对“见感思行”的介绍和推广。感觉上,我和“见感思行”渐渐地熟悉起来。
但我仍然没有用它来写,因为我一直习惯自己随便写写。坚持每日写东西的人应该会有这种感觉,就是总会有某些日子,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有一天,我就觉得没什么特别要写的,我就想到,哎,要不用“见感思行”试试吧?
就这样,我开始用这个框架将学习到的一些知识点,金句等等写出来。尝试多了,就觉得非常好用,它有效地解决了我某些时候觉得没东西可写的问题。
第二部分,我为什么加入“见感思行”训练营?
第一,我已经开始用“见感思行”来写知识卡片,我很认可这个框架。
第二,我觉得加入训练营,一群人一起走,有一种仪式感,能强化我对“见感思行”的使用。
第三,这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动因,我觉得它是系统化吸收课程知识的好方式。
比如,这期训练营我选择写梁宁的《产品思维课》,这门课我以前听了挺多遍,但我仍然感觉和它隔着一层。为啥呢?第一,它里面的知识点和精华我没有内化;第二,我学到的还是零零散散的知识,不系统。我看到训练营要求系统地写一门课或者一本书,我就想利用这个机会尝试一下。
正好,在朋友圈的对话里,欢喜说邀请我加入二期训练营,我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我在“得到”上订阅了很多专栏,但是系统学习的不多。我觉得,“见感思行”训练营可能会将我的“得到”学习升级到2.0时代。
以前的学习,是零散的、蜻蜓点水的、不系统的,我把它称为1.0;而2.0呢?就是有的放矢的、内化的、系统化的学习。
第三部分,我用“见感思行”的一些感受。
第一个,是关于我和“见感思行”之间的。
万维钢老师讲,喜欢=熟悉+意外。我觉得,“见感思行”于我就验证了这个公式。
第一次知道见感思行,觉得它很好,不错,但是它是陌生的。后来,见到多了,慢慢熟悉了,又因为意外机缘试了试,才开始喜欢。
生活中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偶然接触到一个东西,你也知道它挺好,但是你不会跟它有太亲密的接触。为啥呢?因为不熟悉。直到你接触多了,突然因为某个机缘你试了下,你才觉得,哎,怎么没早用呢?
这个经历给我两点启发:
一是对别人。有时候,你觉得好的东西,忍不住给人推荐,但是被推荐的人很可能不为所动。你觉得他认知有问题,其实不是,他没法像你一样接受它,喜欢它,因为他没有经历熟悉+意外的过程。
一是对自己。你发现有什么好东西,不管是学习方法,项目,还是什么其他机会,一定要行动,不能因为你不熟悉,就说下次再说吧,轻易地让它过去。因为,熟悉+意外并不会每次都发生,你很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
第二个感受是关于“见感思行”本身的。
我用“见感思行”的时间不太长,但我觉得它和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是相通的。“见”是外部输入,“感”是情绪触发,“思”是理性思考,“行”就是“知行合一”,所学指导行动,将知识内化。
所以,不能仅仅将“见感思行”当做搜集素材,积累知识的方式,最关键的是“行”,你真的用你的所感、所思指导自己的行动。否则,很可能陷入“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窘境。所以,每次写完卡片,一定要重点复盘自己写的“行”,是不是真的这么“行”了。
最后一个,是用“见感思行”学习《产品思维课》时收获的。
在点线面体的选择那一段,梁宁说,每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本质上不在于你有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所以,自然地,我们会觉得,很多人的问题是不能顺应大势,对吗?
其实不是的,梁宁引用《孙子兵法》讲到,我们要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到底怎么个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呢?
我觉得这句话没有讲完,完整的应该是,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而责于己。
什么叫责于己?我理解,最基本的,就是经营好自己的点。大部分人的问题,不是看不到趋势,而是他看到了,却抓不住,为什么抓不住?他没有点的价值。
正如过去半年在币乎上写作的人很多,但并非人人都成为大V。原因很简答,所谓的赋能,它的前提是你必须“能”。这个“能”,就是你自己的这个“点”。
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机会来了你抓不住,如果侥幸被风吹起,你也会很快摔下来。
我说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经营好自己的点。学习知识,内化知识,指导行动,个体的成长就是你必须经营的点。
而“见感思行”卡片写作,不正是你经营自己这个点的好方式吗?这是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能学得会的方式。如果你对未来茫然无措,从这个点开始,慢慢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吧。
好,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我建了一个通证经济微信交流群,感兴趣的可以加入哦,微信qingqingzijin421445,暗号:通证
通证研习社,研习通证经济的基地,欢迎加入知识星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