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呼吸即数息,是天台宗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huan)、净其中的一个环节。数、随、止就是数息、随息、止息,观、还、净则是定中的境界与修为。
一呼一吸为一息,数息就是数呼吸,呼吸,梵文名又称安那般那。
有的主张只数呼,有的主张只数吸,有的主张一呼一吸数一次;有的主张一次数到10,有的主张一次数到百,有的主张一次数到千。
个人实践得知,不管数到多少,只要去数呼吸,都是对呼吸的自然状态的干预和破坏,使呼吸不再自然,不再顺畅,原本干净的心境被人为的记数这个行为染污、烦扰。
于是参考其他经典,重新认识数息法门,调整数息做法。
《楞严经》中记载,周利槃特迦老前辈是这样向佛陀汇报自己修习呼吸法门经验的。
“佛悯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老前辈说观息,而没有说数息。
佛陀在《阿含经》中阐述安那般那法门时,教人这样去做。
“觉知一切身入息……;觉知一切身出息……;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觉知心解脱入息……,觉知心解脱出息……,是名修安那般那念。”
这里强调觉知,同样没有强调记数。
所以,应该重新考量数息的数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
从 “如数家珍”这个成语可以得到启发,从而理解把握数这个字的含义。
这里的数,应该是对家珍的了知、熟悉、了若指掌、了然于胸,而不是1234数家珍,把家珍变成数字。
同样,数息的目的也应该是去了解呼吸、熟悉呼吸、觉知呼吸,静静的与呼吸在一起,而不应该把呼吸变成1、2、3、4、5、6、7,一个一个地去记数。
如此这般去数呼吸才知道,原来呼吸有时长,有时短;有时粗,有时细;有时冷;有时热;有时急,有时缓;有时断断续续才能吸到底,有时断断续续才能呼尽体内之气;几乎每个呼吸都不重样。
做到了对呼吸状况了若指掌、明明白白,随息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呼吸长,就长,呼吸短,就短;呼吸粗,就粗,呼吸细,就细。呼吸咋样就任其咋样,丝毫不干预,这就是随息。
随息,即耳根圆通中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此深入,定境自然出现,感觉不到呼吸,没有了呼吸。这就是止息。
有位老先生埋怨天台宗六妙法门把观、还、净后面的息字拿掉,弄得他没法往下解释了。
实际情况是,不管从眼、耳、鼻、舌、身哪个根修起,到了观、还、净的境界,都是已然离尘脱根,进入了寂静定境,不会再受根尘干扰。《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观音菩萨这样描述这个阶段的状况:“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寂灭现前。”同样,声尘的动静二相与耳根,都已经远离,“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在这里,观不是观息的观,而是观定中之境的观(行者会各有各的境界,故不做列举),还不是还息,而是还观于空,以至于还无可还时,就达到寂灭现前的非境界之寂净境界了。
到净这里,更没有息什么事了。
个人觉得,修习六妙法门,数息是基础、是关键,在此阶段,要耐得住寂寞,不急不躁,安心数息,继之以随、止等,自会渐入佳境,且不可急于求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