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灭亡和钧官窑停烧,使钧瓷业遭受重创,工匠们在兵灾战火中亡命他乡,就将制钧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元朝统一中国后,为钧瓷的生存提供了相应的条件,钧瓷窑变艺术得以传播延续,并播火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元代钧瓷一般较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匀、色暗而多棕眼,釉法堆积如蜡泪。不论造型还是釉色都根本无法和宋钧官窑相比,也无法和宋代民窑相比,艺术品位不能同日而语。
宋钧官窑于北宋王朝的灭亡的同时解体,在之后至明初的一段时间内,地处中原的禹州受战祸兵灾之苦,几至十室九空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制瓷业(包括钧瓷)的停顿败落也就十分自然了。入明之后,因为生活需要,生活日用瓷器的烧造得以逐渐恢复,但作为观赏瓷的钧瓷却没有复苏。
元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高3.5cm,口径12cm,足径5.5cm
盘折沿,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映出酱黄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元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洗
高9.8cm,口径28.3cm,足径15cm
洗敞口出沿,弧壁,圈足。内、外施月白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内底点缀紫红色斑块。圈足内素胎无釉。
元 钧窑月白釉双耳三足炉
通高25.2cm,口径11.5cm,足距12cm
炉方唇,短颈,长圆腹,圜(huán 音环)底,底下有内凹的脐心,下承以三乳状足,足外撇。肩部对称置双耳。
釉色青灰,饰紫红色斑,釉垂流现象及“蚯蚓走泥”纹均较明显,釉层中气泡爆裂较多。凸棱及釉薄处呈浅褐色。内壁釉层开片较多,玻璃质感较强。
元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
高10.2cm,口径13cm,足径6cm
罐敞口,短颈,鼓腹,宽圈足。肩部对称置圆系。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开片。口沿、足边及系的侧面釉薄处呈酱色。外壁饰月牙形的紫红色斑块,新颖别致。
元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盖罐
通高30.5cm,口径17.5cm,足径14.7cm
罐上下子母口套合。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盖为后配,拱顶出沿大于器口,盖顶置菠萝形抓钮及三个环状系。通体施天蓝色釉,釉色蓝中泛青,盖面饰不规则的红斑纹。足底无釉,胎呈铁褐色,足底粘有釉斑。是一件元代钧窑瓷器中难得的造型完整器。
元 钧窑天蓝釉葫芦瓶
高25.5cm,口径5.2cm,足径10.9cm
瓶呈葫芦形,上小下大,束腰,圈足。造型敦厚丰满,制作精致。从传世钧窑瓷器来看,葫芦瓶较为少见。通体施天蓝色釉,釉层肥厚,釉面匀净,釉色光亮莹润。
元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钵
高16.5cm,口径16.8cm,足径8.8cm
钵敞口微敛,深弧腹,近底处内折,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内底无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温润,釉面有开片。里、外壁分饰几处不规则的淡紫红色斑块。胎体厚重,胎质较粗,胎呈土黄色,足底无釉。
元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
高8.5cm,口径18cm,足径6.4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天蓝色釉,底部无釉露胎。
此种色彩为钧窑首创,最初是因为窑工对于着色剂呈色原理的无知,使得釉色在窑内发生自然变化,称为“窑变”。
后来这种烧造技术被人为加以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釉装饰。
元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
通高39.3cm,口径3.8cm,足径7.2cm
瓶小口,圆唇,短颈,肩以下渐敛,圈足。盖为覆杯形,盖沿及盖内壁下半部无釉。灰白色胎。通体施天蓝釉,釉层棕眼较多,釉垂流现象明显。盖及瓶腹均涂抹紫红色斑。足根及底部无釉,盖、瓶无釉处均为酱褐色。
作为酒具的梅瓶在流传过程中多数瓶盖已失,且钧窑瓷器中梅瓶也较为少见,因此这件带盖的钧窑梅瓶流传至今十分难得。
元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碗
高9.5cm,口径23.7cm,足径7cm
(国家艺术档案.com/供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