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西罗马帝国崩溃以来,封建制度逐渐在欧洲各地得到确立。对于德意志地区而言,奥托一世建立帝国之前,可以称之为中世纪早期。从奥托一世开始,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封建制迅速发展到了它的兴盛阶段。这个兴盛阶段,历史上称之为“中世纪盛期”。
我们知道,欧洲的文明,发源于希腊地区,后来传到罗马,再经由罗马传到西欧和北欧。在罗马帝国时代,整个帝国最为先进的是东部,比如希腊、埃及、叙利亚等地。罗马帝国分裂后,也是东罗马帝国比较富庶,而西罗马帝国则相对衰弱。和富裕的东部相比,西部发展较晚,相对蛮荒。
由于经济上落后,西部天主教世界在数百年的时间里,都不如拜占庭统治下的东正教世界繁荣。至于日耳曼人聚居的北部欧洲,则更是贫穷和落后。查理大帝和奥托大帝虽然都创立了辉煌的事业,但是他们所统治的帝国,却都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查理大帝甚至都没有一座像样的城市,堪做他那庞大帝国的首都。
我们如果看地理条件,欧洲北部其实相当优越。这里平原广布,土壤肥沃,降水充沛。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里都应该很适合农业的发展。这里之所以没有较早发展出灿烂的农业文明,主要是因为纬度较高,气候比较寒冷。另外,森林广布的土地,在文明的早期限制了农业的开发。
不过一块有潜力的土地,总会迎来属于它的时代。欧洲北部这块土地,终于在公元1000年左右,开始迎来它的第一个辉煌期。造成这一次辉煌的根本因素,是一场农业革命。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标志,是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那么,为什么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会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呢?
人类在没有广泛使用铁制农具前,有大量的土地,虽然肥沃,但是由于被茫茫森林覆盖,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例如中国的长江流域,例如欧洲的北部。这里降水非常丰富,原始森林漫无边际。对于早期的人类来说,这里是不适合农业开发的。
但是铁制农具的发明并且广泛使用,使得这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大规模地砍伐森林成为了可能,一片又一片的森林,被逐渐开发成农田。过去的森林地带,现在都变成了肥沃的农田。由于农业的大发展,人口也就必然大量增长。
在欧洲,铁制农具的典型代表,是重犁。这种犁可以深耕土地,增加肥力。欧洲北部的农民,大片大片地砍伐森林后,用重犁再把土地耕开,接着就可以在上面种粮食。重犁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面貌。
我们之前说过,萨克森人原本就住在森林当中,是森林之子。但是使用这种重犁,恰恰就以萨克森地区最为典型,以致被称为“萨克森轮犁”。过去,萨克森人是野蛮人,是自诩为文明的各种势力的讨伐对象。罗马人讨伐过他们,查理大帝也讨伐过他们。
但是,自从萨克森轮犁被广泛使用,森林之子变成了农民。森林可以养活的人口,自然远远比不上农田。萨克森人的农业开发,使他们拥有了强大的人口实力。过去是野蛮人,现在却开始想要反客为主。他们也要拥抱文明,并且开始以文明世界的保护者自居。
除了铁制农具的使用,北部欧洲此时还伴随着一系列其他的农业革命。比如三圃轮作制,也就是把土地分成三等份,轮流使其中一份休耕,以便恢复肥力。这是一种相对科学的耕作制度,可以较高地提高农地的出产量。三圃轮作制的广泛推行,提高了欧洲的农业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过去西欧和北欧蛮荒落后的时代,东方世界是相当看不起这些地方的。拜占庭帝国蜷缩在原罗马帝国的东部,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繁荣与富庶。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西部世界一日千里的时候,拜占庭和东方,却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的变化。
过去的时代,历来都是西方从属于东方。但是在公元1000年,局势即将发生最为深刻的变化。西方的农业革命,使他们的人口急速增长。在农业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人口就是力量。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开始向西方倾斜了。也正是在这个时代,西欧的几个主要民族,相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基本都在这个时期定型。
在西欧和北欧,由于农业革命,人口迅速增长。这里原来是地广人稀的地方,但是现在人口越来越稠密,终于出现了地少人多的严重矛盾。广大的森林已经都被开发了,可以再被利用的土地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人口还是越来越多,出现了过剩。这部分过剩的人口,他们需要出路。他们的出路,不在本乡本土。他们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东方的世界。
而此时的东方,纷乱噪杂。拜占庭顶着东罗马的帽子辉煌了几百年后,已经走向了衰落。中东的阿拉伯帝国,也在经历了辉煌之后,走向了四分五裂。几大势力彼此攻伐,好不热闹。东方已经没有强大的帝国,西方正好可以趁虚而入。
想要入侵东方,势必需要一个好的借口。然而这样的借口总是不难找到的。讨伐异教徒,就是绝佳的借口。掩盖在宗教旗号下的,只不过是经济上的贪婪。
于是,一帮在本乡本土找不到出路的农民,受到一帮野心家的蛊惑,打着宗教的旗号,浩浩荡荡地杀向了东方。这场东征的运动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极为深渊的影响。这场运动臭名昭著,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西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场运动就是——十字军东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