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节假期结束,人们像北归的候鸟一样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不知道是不是心智日益成熟的缘故,我终于不再像以前那样惧怕长假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因为仔细想想,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单位,最需要做好的一件事都是好好生活(Have a nice day)。而生活又不会因为你内心的小情绪而变得宽容友善,在万千交错纵横的规则与潜规则里突然变得公平无比。如同歌词里唱着的富士山一样,生活永远是一个坚固的所在,不会向你走来,只有你向他走去。
但生活的艰涩并不意味着蕴含其中的各类节日不能是亲切的。拿春节来说,用自我休整的再次认知来和过去做一下告别,给自己一份红红火火的重新上路的机会,在花样繁多的仪式感里回到时间所沉淀的传统的滋味,又在这样的滋味里眺望向未来的崭新。春节是所有中国人内心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支点,也是一切情感顺流而下的归宿与喷薄而出的本原。至少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每一年的春节虽然形式与符号变化不大,但寄托在其中的想法却每每有所不同,这一年的春晚上赵本山终于把改造完成的轮椅和担架卖给了范伟;那一年的除夕吃完年夜饭,隔壁的小叔一口气放了十来个震耳欲聋的爆竹;又有一年雪下得特别大,把外婆家的小路几乎封住,护城河的水声在漫天雪花里显得低浅而宁静,像一个等待红包的孩子。
而当这一切隆重的仪式感过去之后,生活似乎就变成了一列等待启动的空车,往来寒暄的疲惫夹杂着对假期结束的恐惧,让那些匆忙而过的假期的日日夜夜快得就像树上的鸟雀,听到叫声回头望去,看到的只剩下晃动的树影。
春节就这么结束了。
(二)
讲到春节,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拿红包,虽然摸到手里还没有捂热就会被老妈以种种名义拿走,但是拿到红包的一刻,在大人们难得的夸赞声里还是有一些飘飘然的存在感。至于之后两家大人为了互塞红包而扭打成一团的情况就与我无关了。如果运气好而能自己保留一两个的话(通常数额不会太大),我通常就都会拿去买书。那时候的看书是真心喜欢,不像现在大多数时候是为了安神助眠,以至于看了半年的书早已忘记了读到哪里,于是就一遍遍的重头再来,久而久之也就没了兴趣,或者兴趣突然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再也没有回来。(说起来真是惭愧)。
我所就读的中学旁边就有这样一家适合学生买书的廉价书店,书价会低至两到三折。每次早放学,我就会把自行车停在门口,钻进店去,店里的书架高高堆起,一排排紧紧挨着,毫无空隙地摆满了书,据我推测是店主人自己打造,看起来摇摇晃晃,像是一群挤在一起的虚弱的胖子。抽书放书就不得不格外小心,不然随时都会散架,而真的变成了书山书海。店里的灯光很暗,老板或者老板娘一个人在柜台口摇着扇子看报,也不来管你看得多久,用周星驰的话说,倒是很符合书店老板的基本修养。于是在那些人影散去又纷至沓来的黄昏,余晖把一整条街粗糙的水泥照的晃眼,我在书架前久久站立,直到老屋檐角的影子像尖喙一样戳破金色的墙壁,进而孵出一个新生的黑夜。
书读的久了,就变得懒得和他人交际。老妈常说我是肚里有货,却不会表达,我想说其实并不是不会,而是没有找到有说话欲望的人。试想,如果当时没有怀揣着一百多块的巨款,我或许也就不愿意去踏进这样一间无比简陋且注定让我毫无收获的店铺,也便不会有这样一本书不买却赖着不走,要把各种墨水吮吸干净的自信。那样的话,我会不会变成一个八面玲珑,熟悉市面上的各种捷径,也更受这个时代欢迎的人呢。
我不知道(耸肩)。
(三)
小书店在成功地把我塑造成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之后就悄悄倒闭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命运齿轮对我有意的安排。之后我为了找到这家店而多次沿着那条熟悉的小街来回转悠,希望能像许多电影里所描述的那样,再次踏进那间阴暗的店铺,而后穿越回过去,蹬上自行车逃出生天,去自己的少年时代再次快活一回,那该多好。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场景直到今天一直没有出现。于是我彻底的丧失了摆脱宿命的机会,在闭门修炼中走火入魔,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无可救药的书呆子。其实做书呆子也有做书呆子的好处,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言不发,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尽管时常会因为外界的一点小小的骚动而引起内心的万顷波澜,但等到一切过去之后,世界依然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生活在今天似乎越来越难以做到。长大了之后才发现,生活不再是书本,人永远无法像小说里的人物一样独善其身的逍遥生活,只需要在几个万事俱备的场景中露一下脸,余下的自有别人推动。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去推动生活,去和我们想要的生活接近,去和这个社会互动,去扮演你所不愿意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在那些让你猝不及防和颠沛流离时刻,也必须扛过风险,收起不满,对冷漠报以热情,对不公欣然接受,直到自己找回内心的平衡宁静。起初你会以为可以把自己当成是超脱于他人的一个个体,一个骄傲的世界对立面,到后来才发现自己早已存在于社会的染缸之中,完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在随波逐流中占据一个有利的地形就已不易,哪里还有精力去改变世界。
疲惫的忙碌奔波之后,最想要的只是一点相互点赞的慰藉而已,根本没有更多的能量去催生更大的感动。我常常自问,长大的过程就是如此的妥协与不堪吗,有没有可能去重新做回当年那个坚持而固执的呆呆的自己,那个只是向着自己心中所爱的事物行走,不知疲倦的摄取能量的年轻人究竟去了哪里呢。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答案。唯一的答案或许只能交给时间。它会教给我更多,让我看清更多,也或许会让我变得和今天困惑的自己有所不同。新年伊始,做一些小小的反思或许还不算晚。正如春节对于我们而言,是在努力的回到充满着喜悦和团圆的最好的生命状态中去一样,此刻正在不停码字的我,也是在努力重拾着自己那些年在小书店中对文字的热情。
时至今日,尽管春晚的节目已经鲜有精品,四海八荒也没有了一丝鞭炮的炸响,但我们都在漫长的旅途之后,尝试着回到最美好的地方,无论经过多少困难,我想我们一定能做到,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
文/希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