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泪腺

作者: 松竹大船调 | 来源:发表于2016-03-06 22:17 被阅读71次

    在阐叙悲剧的影片中,有些会煽得你恸哭不止,有些则会让你大悲无泪,因为前者会用一切手法不断催积情感泪腺直到爆发,而后者只是用平静的镜头语言艺术化一个真实的故事。

    《无人知晓》无疑属于后者。

    一个关于抛弃和被遗忘的故事风格本应是阴郁的,但是枝裕和从来不是一个喜欢类型化风格和脸谱化人物的导演。于是当母亲和大哥将装着小弟小妹的旅行箱从搬家车上卸下来的时候,Gontiti轻快的指弹吉他旋律响起,加之明亮的画面让人误以为这又是一部温馨的家庭片。

    事实上,这也的确是一部家庭片。一位单身母亲带着四个孩子——12岁的大哥11岁的二姐5岁的小弟和3岁的小妹,生活清苦但无比相爱和睦。然而事情并没有向着单纯美好的方向发展,母亲爱着每个孩子,但她显然更爱自己,第一次假借工作之由出远门就让人隐隐担忧,第二次离开就直接音信全无。

    懂事的大哥早已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所以当母亲离开之后生活还是照常继续。导演并没有刻意描述悲伤,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四个孩子生活的日常。大哥每天拿着母亲留下的钱盘算着弟弟妹妹的伙食,二姐站在阳台为大家洗脏衣服,小弟淘气的玩着玩具,小妹拿着蜡笔安静地涂鸦。虽然偶尔会流露出对母亲的想念,但自始至终孩子们都没有掉过一滴眼泪。

    越是克制越是让人心疼,表面越是波澜不惊内心越是酸楚无比。

    餐桌上逐渐简陋的饭食,孩子们长起来的头发和破旧的衣服,拍摄电视记录片出身的是枝裕和在刻画生活细节上似乎有种本能,这也让观者产生极强的代入感。但正要为孩子们的命运揪心时,镜头一转,不再禁足的姐弟们跑到夏日的公园野地,挖着野花种子追着飞舞的蒲公英,又是明媚的阳光又是轻快的音乐,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观众的情绪被导演冷静的把握着,没有煽情没有控诉。

    有人评价是枝裕和的电影太过纪实,很少有情节的起承转合和情绪的高低起伏,而这部《无人知晓》受到更多的争议是没有对抛弃孩子的母亲进行道德批判,甚至没有指责。要知道影片取材的真实事件现实远比影片本身要残酷的多,对于真实事件中的主人公自有社会道德和法律去拷问和审判。电影的存在并非为了审判个人,导演不是上帝或者法官。如果不设计一个坏人反而能够让观众进行更多的反复思索,那么冷静平视的镜头视角实为导演的一种难能可贵。

    是枝裕和曾说,自己从来没有借着描写某个人的死亡过程,来煽动剧中人物和观众的悲伤情绪,于是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很少有痛哭流涕的时候,但这种的收敛表达恰恰让观众有了更深层次思考的空间。《无人知晓》也极力与死亡的过程和悲伤保持着距离。

    于是看到了这样的影片结尾:大哥和朋友Saki把意外失足离世的小妹装到箱子里拖到机场,因为小妹的心愿一直是想来机场看飞机。两个十几岁的孩子亲手把一个更小的孩子埋葬,然后从黑夜坐到黎明,陪小妹看一架架飞机起飞降落。最后两人在泛蓝天空的背景下,静静伫立在那座小小的坟墓前,一言不发。然后楯隆子的《宝石》背景乐响起:

    就算问我午夜的天空/也只是星星不断闪烁/进入内心熔化而成的黑色湖泊/我只能随波逐流

    这大概是看过的最令人悲伤且无力的电影画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失的泪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ja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