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第一个反应,是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尽快把问题解决,进而采取行动,不同人采用用不同的方法,最后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是其中一种惯性思维模式。
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想尽办法或者不断尝试,最终都没能把问题真正解决?
近年来,我有幸接触学习到另一种思维模式,才发现原来很多人总是无法达成心中理想目标,是因为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所导致。
其实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换一种思维习惯,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种思维模式是出自于艾克森的策略性治疗方法。
艾克森医生,(Milton Hyland Erickson ,5/12/1901 – 25/2/1980) 是现代催眠治疗之父。他是一位美国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专门从事医学催眠和家庭治疗。艾克森17岁时因为患上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导致全身瘫痪,当时医生也认为他无法存活,但是他却自己发展出一套治疗方法,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了自己的难题,也帮助了很多家庭,还丰盛地活到了78岁。他的智慧留给了后人非常高的价值和帮助。可以说是艾克森当代最出色的治疗师之一,如今全球数以万计的人,每天都在运用他的方法来自助助人。
我们先看看艾克森医生治疗的一些个案。
一位喜好竞争的男士,患有头痛9年,艾克森医生让他跟自己的肌肉比赛放松,结果他就不再头痛了。
一位高中学生准备参加校际扔铁饼比赛,但不断练习后,成绩却依然无法突破58呎,夺标机会渺茫,艾克森医生问他,能否分辨58呎跟58呎又十分一吋,他说太接近了,无法分辨结果。结果那年他取得了铜牌,再过了一年,又获得了奥运金牌,4年后又再夺冠。
一位很不开心,差不多是“零社交”的女士,不允许自己吸烟、喝酒、看戏、去药房(因为当时美国药房有烟卖!)...因为她相信神会立即杀死她,艾克森花了很长时间,说服了她吸一口香烟,结果她没有立即死去,艾克森告诉她:因为她还未到时候。结果最后她开展了社交生活,换了工作,结了婚,快乐的生活下去。
从以上几个治疗个案来看,艾克森所做的治疗,并非是像狭义的催眠治疗那样,有一套严谨的催眠导入程序,他是在清醒状态下的催眠介入治疗。艾克森的智慧,在于对难题表面之下的事物,了然于心。因此,他的治疗方法跟我们平常所知道的一般狭义催眠治疗又是不一样的。
一般人眼中,如果听到要进行“催眠”来治疗或者自己的难题,往往都会有所疑惑和担忧,甚至害怕对面治疗师时揭开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隐私。而艾克森的治疗个案中,完全没有使用严谨的催眠导入程序而导致当事人产生这种不安的状态。
是的,艾克森的治疗策略就是不做程序导入,直接清醒催眠。
假如你想训练自己换一种思维模式,来帮助自己或帮助他人解决一些“总想解决却又总是解决不了”的难题,那么不妨多花一些时间和耐心接着看下去,认真了解和共同研究一下艾克森治疗策略有什么独特之处。
D1: 是对当事人面对的是什么难题?
D2: 想要发生的结果?
C: 要达成什么目标?
B: 学到什么才能达到上述的目标C?
A: 传达什么信息,对方才会懂B? 【其中:A1是表面说的话,A2是真正想传达的信息】
仅仅看上面的公式,估计比较难以理解。根据艾克森的治疗个案和治疗策略,其实是有逻辑顺序的。
1. 首先要确定当事人的难题D1是什么。但是,当事人自述的难题,却不一定就是艾克森策略里真正要解决的难题D1。因此,假如我们作为一位治疗师,首先必须找到当事人的难题在哪里,什么才是接下来要解决的。
2. 确定难题后,就针对难题D1来确定想要达到的结果D2。要注意的是,结果D2不一定就是难题D1的相反。例如上述第三个治疗个案中,假如难题D1是“无社交导致不开心”,结果D2就是“有社交”,对不对?但是对于一个完全没有社交的人来说,把“有社交”直接作为治疗结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实际是很难完成的。
3. 确定了结果D2后,接下来针对结果D2设定要达成什么目标C。目标不能大,太大就会很难完成,所以艾克森的策略是设定一个”小目标“,这样更易于当事人可以达成目标。而且,只要小目标O达成后,就会直接影响到结果D2的达成。
4.难题、结果和目标都确定了,这时就要设计A和B,通过使用语言模式A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干预,干预后就能看到当事人的反应,反应的结果就是让当事人学懂B,当学懂了B ,目标C也就自然达成了。
由此可见,ABCD几个步骤是紧密相连,一环扣一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掌握艾克森治疗策略中的这种ABCD思维模式,来解决我们遇到的难题。
在最初思考D1和D2时,要意识到”此难题非彼难题“与"此结果非彼结果”。
当然,在治疗或者难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
想知道如何化解这些阻力?
欢迎继续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