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用“天”字来概括法界或宇宙,无疑,这无限时空的无尽藏和无量义,只消用个“化”字,便可总摄天性、天命、天德、天理、天意、天律、天机……而无遗。因为只有“化”,才能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显“诸法缘生”之机,尽“法尔如幻”极致,予人以无限创造可能的向上、向前激励。
“化”故,“生”非新有,“死”非断灭;“相”虽变而“性”不迁,“形”虽异而“质”无殊;“事”有举而“机”已伏,“务”已成而“势”未尽。故剥极必复,否极泰来,满盈则倾,祸福相因;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些显示出“演化无尽,展望无穷”,也显示了“大化无方,无为恒贞”。
在这“缘生无尽,衍化无穷,法相无住,物性不迁,天命靡常,至道离言”的化境中,唯“智眼”能见“物理”之全,唯“佛眼”能鉴“法界”实相。“至人法天”,修己人格者,厥惟“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化而无滞,故能殁而不亡,变而不失,为而不有,成而不居。圣人化人者,也只是一个“率性”之道,故谆谆且循循者,只是教人“离相、离取、离念、离执”、“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若肯信受奉行,便能渐臻“化境”,便得不劳心力而获解脱——“无知无识,顺帝之则”。
若还不忘“见取”,或执一义一理,蕴藏不舍,俱名“食而不化”,不免滞久成患。何以如此?只为处“大化衍流”,而不能顺其化;本无思无为,辄尔意念遄兴,颟顸若斯,显见“水土不服”,既然不能适应,往后何以自存?莫谩笑我胡乱一通,只为深信读者具眼。若不尔者,不妨一笑了之。若是通人,合当心照不宣。
——摘自耕云先生《观潮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