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总不能事事如意,实际是事事不如意的情况居多,不如意的状况出现后,会陷入纠结、怀疑甚至焦虑的情境里。为什么会有这些负面情绪?结果没能按照规划一步步实现,大脑第一时间接收到这个负面信息,吓坏了,感到紧张和绝望,由此产生了负面的情绪。相反,如果一切都按照规划在逐渐实现,大脑会产生莫名的安全感,在结果符合预期的时候,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肯定自我、愉悦的正面情绪充分释放。
如何做自己情绪的先知看来情绪主要来自于目标实现与否,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目标兑现的期限是否对情绪的强度有影响呢?仅仅是短时间内的目标未能实现,比如今天突然计划去跑步,由于其他事情影响被迫取消,你可能有沮丧的情绪,持续较短的时间,然后推到明天再去执行这计划。但是如果你已经提前计划了一个礼拜,决定在今天跑步,却因为其他事情影响被迫取消,你的负面情绪还会是短时间沮丧吗?如果把这个期限拉长到一个月,你的负面情绪会不会长时间高强度爆发?或许有人能够摁住需要宣泄的情绪,但应该是少数。话说回来,如果一个人计划一个月后去日常跑步,说明压根他就不是真正的跑步爱好者,真到了一个月以后不能如期执行,他可能也就被迫接受了,甚至可能没有任何情绪。说到这里,或许举的例子不够恰当,应该把跑步换成当事人真正重视的其他事情更合适。重点是思考目标兑现的期限长短是否对情绪的强度有影响,或者如何有效调节目标长时间未实现后情绪波动的强度。
如何做自己情绪的先知一切行动执行的动力皆来自于目标实现的预期,正因为目标的实现是有意义的且有助于自我信心的延续,所以在行动的时候会有积极、正面的情绪,哪怕执行期间困难重重。目标是方向,是指引行动的最佳风向标,但是假如预期不及计划,人会焦虑,并且从行动的开始到结束的期限越长,这种焦虑感就倍增,原由可能是沉默成本太高,花费的精力、时间、金钱不可挽回,关键时间的稀缺属性使它不可再生,错过时机的不可求。
如何做自己情绪的先知有句话是“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之所以立长志,原因可能是实现目标期间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困难,把这个期限人为拉长用来增加实现目标的概率,另外把期限拉长也给自己留有翻盘的机会,假如期间遭遇失败的话。这是一种稳妥、且长远的考虑。常立志相比于立长志,缺乏了长远思考,把时间维度和机会成本极度压缩在一次行动,成与否的概率50%。自然好运气的机会是极少数的,所以常立志的人目标实现的概率就比较低,多次反复后的再次尝试就变成了拼运气的游戏,反而行动变少了,下一次成功的期望变高了,因为目标期限比较短,重新制定目标就变得随性,情绪波动短而柔和。立长志的风险和常立志的风险都存在,常立志的结果可以理解为目标短时间实现与否后的情绪波动,立长志的结果可以理解为目标长时间实现与否后的情绪波动。立长志后假如结果不及预期甚至不容乐观,执行者对实现目标的意义可能会动摇且自信心可能会受重创,情绪会剧烈波动甚至会崩溃,这是风险;当然机会可能是目标实现后收获从未拥有过的自信心、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对未来乐观的期望。常立志的人假如结果不及预期甚至不容乐观,执行者对实现目标的意义可能会根本动摇且自信心会短时间受影响,但会再次寻找目标,多次往复后会忽略目标实现的意义。风险是看淡目标实现的意义,进入理想化状态,低估目标实现的难度;机会是情绪波动在可控范围内,可以不断变换目标,万一运气好实现目标后,会信心大增,把方法论合理化。立长志可能会不及预期,常立志可能会运气爆棚,危与机并存,如何抉择因人而异,关键是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如何做自己情绪的先知立长志和常立志像投资世界的长线和短线,也像真实世界的大事业和小生意,期限的长短、实现目标的概率以及最终的得失应该在你开始行动前就心中有数,最终反应出来的情绪应该是可预见结果的映射。不做情绪的奴隶,前提是清楚知道情绪来源,并对未来的结果预先做好应对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