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用一支笔翻译了180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集》,他给自己的妻子宋清如写了540封情书,他是这个世上最会说情话的男子,他是谁?朱生豪。
一直以为王小波是最会说情话的人了,《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中写给妻子李银河的信,看得人面红耳赤。
然而看了朱生豪的《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才突然发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
在他10岁那年,母亲病逝。两年之后,父亲又不幸病逝。从此年幼的朱生豪便成了孤儿,还好寡居的姑母收留了他,并送他去读书。
1929年他从秀州中学毕业,并被秀中校长推荐保送杭州之江大学深造并享受奖学金待遇。
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之江诗社”,“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大学四年级时,朱生豪遇到了自己的“女神”宋清如。
宋清如,出身书香门第,面容清秀,气质温婉,知书达理,堪称那个年代的女神。
她不仅貌美,而且是当时小有名气的女诗人。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施蛰存赞叹她的诗:“一文一诗,真如琼枝照眼……我以为你有不下冰心之才能。”
就是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走进了朱生豪的心里,成为了他一生的挚爱。
他32岁去世,写了540封情书,翻译了180万文字......2)
大学毕业后,朱生豪在上海世界书局做英文编辑,而宋清如继续在之江大学读书,随后辗转到成都教学。
两人分隔两地,只能通过书信表达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他的情书堪称经典,比如:
1、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2、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3、我爱你永远爱不完,愿蚊子不要叮你。
4、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
5、幸亏世上还有一个你,你不要鄙夷我。
6、如果没有你,生命对于我将是不可堪的……
7、你的来信如同续命汤一样,今天我算是活转来了。
8、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
9、我实在是个坏人,但作为你的朋友的我,却确实是在努力着学做好人。
10、但愿来生我们终日在一起,每天每天从早晨口角到夜深,恨不得大家走开。
他把对宋清如的爱全都写在了一封封的情书里,如果说他的生命中有重要的两部分,一部分便是宋清如,而另一个则是翻译事业——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他32岁去世,写了540封情书,翻译了180万文字......3)
1935年,他开始着手准备翻译工作。
1936年夏天,成功译完第一个剧本《暴风雨》,并为之写下《译者题记》。
1938年8月,朱生豪遭遇了翻译中的第一个劫难,即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所有译稿毁于炮火之中。
1938年夏,他重新搜集有关资料,从头开始翻译工作。
可是老天似乎不如他的愿,没过多久第二次劫难降临。
1941年1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沦陷,第二次的译稿及重新搜集的资料再度丢失。这一次的损失要比上一次更为惨重。
九死一生的朱生豪算是把命保住了,可是却丢失了作为翻译的所有工具及必备条件,除了莎士比亚原著,唯有一本《牛津词典》和一本《英汉四国词典》。
尽管经历了众多劫难,但他却始终百折不挠,替近百年来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
他说:“真的,只有埋头工作,才多少忘却了生活的无味,而恢复了一点自尊心。”
1944年4月,已是重病在身的朱生豪,提前为这部即将完工的译著,写下了一篇《自序》: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笔不辍。凡前后历十年而全稿完成。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注于兹矣。
战火摧毁的是朱生豪的心血,但疾病、贫穷又进一步的将他推入了死亡的边缘。
当时他在世界书局每个月的工资只有70元,后来又降到了50元,而他还要养活一家五口。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失去了工作,没有了固定收入,只能靠微波的稿费维持生计。即便贫寒交加,他也不愿意放弃翻译工作,不愿求助他人。
他说:“让我到日本人手下讨饭,饿死也不从!“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陈虹在《为了莎士比亚——抗日战争中的朱生豪》一文中写道:世人对朱生豪的了解,是因为那部中文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他是译者;
世人对朱生豪的不了解,也是因为那部中文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了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他献出了自己年仅32岁的生命。
朱生豪病逝那年,宋清如和他结婚才两年半,那一年他们的孩子朱尚刚也才刚满13个月。
他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想把译著送给宋清如作为爱的礼物,二是将翻译事业当作摆脱迷茫的一剂良药,三是为中国人争口气。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为中国人争口气。
他的胞弟朱文振曾有过这样一段回忆:“那些年里,日本帝国主义气焰嚣张,讥笑中国文化落后,连莎氏全集都没有自己的译本。所以我认为,他决心译莎,除了个人兴趣等原因外,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大概是其最主要的动力。“
朱生豪将自己短暂的一生与莎士比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也能译出莎士比亚,中华民族同样热爱人类所共同创造出的优秀的文化遗产!
当我们阅读《莎士比亚全集》时,不要忘了曾经为了它而献出生命的译者。朱生豪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在。
希望人们在对流量小生念念不忘的同时,能够铭记对我们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快乐只是短暂的精神刺激,转瞬即逝,唯有经典才能永恒!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