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106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12-06 19:20 被阅读0次

    2023-12-7 一百〇六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的第十五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一章的内容是通过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来评价一个人物,这个人物争议比较大,它叫孔文子。
    孔文子,姬姓,孔氏,名圉,死后谥号为文。所以在《论语》里称孔子,他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在卫灵公执政时期,孔文子、祝鮀和王孙贾这三个人都是朝廷重臣。根据孔子的说法,虽然卫侯无道,但是所任者各当其才,所以卫国不丧。意思是啥呢?就是说卫灵公虽然无道,统治无能,但是他用了三个得力的人手来帮助他,所以卫国并没有因此而衰亡。
    在这三个人里,孔文子是魏国的公族成员,因此他的权位比祝鮀、王孙贾似乎更重要一些。孔文子在卫国之所以兴盛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擅长与卫公室联姻。孔文子本人娶的就是卫灵公之女、卫国太子蒯聩的姐姐。
    同时,孔文子私生活也比较混乱。据记载,其人于伦纪之间,帷薄不修。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孔文子去世以后,由于他这个家族在卫国实力比较大,所以死后被谥为“文”。
    在这一章的语言环境中,子贡对孔子的提问,就有一种质疑的意思。因为按照周代的谥法,什么样的人能够谥号为“文”呢?一是经天纬地,二是道德博厚,三是勤学好问,四是慈惠爱民等等。
    但是仔细考察孔文子的一生业绩,虽然对于卫国的稳定做出过贡献,但是,他有时候行事也比较荒唐,性格也比较乖戾,尤其是帏薄不修,礼义不从,给他谥以“文”的称号,很难服众。所以,孔子当时就只好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来搪塞子贡的提问。
    久而久之,我们大家只记住了孔子的后面两句话,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勤奋好学的励志格言。但不知道这句话的本源是搪塞之语。那对于孔文子其人其事呢,也了解不多。
    好,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子贡问曰”,就是子贡问他的老师。“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也就是说,子贡对孔文子死后谥号为“文”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给孔子文这样的一个谥呢?
    因为在子贡看来,“文”这样的一个谥号是很难给到普通人的。比如周文王,他的谥号也是“文”;像后代的包拯,谥号也是“文”;还有韩愈谥号里也有“文”。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具备了经天纬地之才,他才有可能,才有资格被谥为“文”。那孔子的回答是什么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在这里是避重就轻,换了一个概念。本来“文”说的是有经天纬地之才,那在这里呢,孔子是大而化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圉,也就是孔文子,他辅佐过卫灵公,还辅佐过他的儿子卫出公。孔子在当时是卫国的政治顾问。那孔子在说啥呢?就说据我观察呀,孔圉的特点,他本身就天资聪慧,境界很高,又特别好学,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他甚至能够向那些比他身份低的人去请教。
    那后来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成了一个人聪明勤奋好学的一个代称。
    我们不要小看这件事,“不耻下问”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事实上能做到很难。孔子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在暗示子贡,你有啥问题别老是只问我,你要和更多的人去探讨、学习。
    因为除了孔子,子贡在当时基本上没有能够太让他信服的人。你想想看,子贡是一个商业领袖,同时社会地位比较高,学问也不差。子贡非常景仰孔子,所以整天围在孔子周围不断的问问题。那孔子实际上在说,你可以先问问其他人嘛,哪怕是学问不如你的人,也有可能成为你学习的对象。
    “敏而好学”是一个人的天生的资质问题,那“不耻下问”呢,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态度问题。在现代的职场之中,有多少领导能够放下自己的身段,向下属请教问题?作为一个领导,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当他的内心不够强大的时候,他要假装自己什么事儿都懂。尤其是在下属面前,要保持一个全知全能的形象。
    因此,我们说“不耻下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一个领导者遇到了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愿意屈尊而向别人请教,往往为了保持自己的伟岸的光辉形象,将错就错。就算做错了也没人管,没人敢说。到最后越走越偏,可能会产生更大的问题。

    孙中兴详解

    这是一篇谈谥号的章节。

    子贡请问孔子:“孔文子死后的谥号为什么用‘文’这个字?”孔子回答说:“他这个人敏而好学,又不耻下问,所以才有这个谥号。”

    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姓孔名圉(yǔ),死后谥号为“文”。戴望说“生有善行,死当加善谥”,所以谥号是“文”的人应该有下面几种贡献:“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逸周书·谥法解》)文献上有关孔文子的记载不多,不知道是根据他生前什么善行给予他这个谥号。朱子认为是“勤学好问”,可是我找不到证据。

    “敏”,是“识之疾也”(孔安国)或“疾速也”(皇侃),不如毓老师强调的“虑深通敏”,也是做事之前有周全的准备和缜密的计划。“下问”是“问凡在己下者也”(孔安国)。

    倒是有一个故事说孔文子请教孔子有关出兵打仗的问题,孔子没有理他(《史记·卫康叔世家》)。事情的缘起可能是因为他自己要将女儿嫁给太叔疾,就逼太叔疾把原配给休了。太叔疾显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休妻之后又引诱他前妻的妹妹,享受了齐人之福。孔文子知道后很生气,就准备出兵讨伐,先去请教孔子,孔子推托说自己没学过军事方面的事,后来还干脆就离开了卫国。孔子这时候感叹地说:“鸟都知道该在哪棵树上休息,树可以选择让什么样的鸟来休息吗?”于是,倦鸟归巢,回到鲁国。这应该是他周游列国结束后,回去“删《诗》书、定《礼》《乐》”之前的事(《孔子家语·正论解》)。

    其他古籍上也没看到有故事说孔文子“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的事迹(上述故事中请教孔子应该算不上“不耻下问”吧?除非孔子又说笑了)。

    有文献记载孔子用“敏而好学”夸奖过“铜鞮伯华”这位前辈小时候的表现(《说苑·尊贤》《孔子家语·贤君》),却没有用“不耻下问”夸奖过任何一个人。如果孔文子真有孔子说的这种德行,文献却没记载,这样好像不太对吧?

    难道,孔子这里意在戳穿当时谥号已成骗局,也就是“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篇》)这种君子不耻的情况吗?不然,孔子当初为什么在他一请教军事问题,就走人了呢?知书达礼的孔子会这样对待一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人吗?

    “文”念成问的话,有隐藏或隐瞒的意思。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篇》19.8)难道说孔子认为孔文子的“文”有这种意思?

    这事显然有蹊跷。

    铎罡 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10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wj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