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挑毛病”是人与生俱来的习性,这都是“我执我慢”在作怪。就好像我现在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是在“挑毛病”。但更重要的是强调一个很简单,却又容易被忽视的道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实际上,一个人内心越缺乏什么,他就越看不惯什么。我见过最夸张的“挑剔者”,声称简书上99.9%的写手都是“垃圾”,而其正是在此平台发表的文章。倘若果真如此,您还要在这个“垃圾堆”里“飞来飞去”,敢问阁下当为何物?
又有自称“佛教徒”者,处处谩骂别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禄”,庸俗至极,不知“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实在是悲哀。敢问,有多少人会喜欢这样的“佛教徒”?如果别人看到您,都“讨厌”学佛了,您的“佛法”再高明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当然,这只是“就事说事”,不针对任何人。旨在说明:挑别人的毛病,就是把别人的“不好”拿来“坏”自己。何况对方未必是你想的那样,你也未必就是正确的,别人的“三观”也不可能轻易被你扭转,换来的无非是自讨没趣,甚至自我“折磨”罢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道理,只有最适合你的道理。换句话说,任何道理,只要你想吹毛求疵,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就拿公认的一些名言警句来说:
1.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挑毛病:如果是一个木棒,顶多只能磨成牙签。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挑毛病:我不喜欢吃拉面,难道别人就不喜欢吃吗?
3.细节决定成败。
挑毛病:成大事,不拘小节!
4.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挑毛病:美国屠宰了几十万印第安人才建立的国家,他们是靠德行吗?
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挑毛病:你给我开一个试试。
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挑毛病:不是那块料,就算“万之”,也都是白搭。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挑毛病:照你这么说,说话好听的都是骗子?口才好的都是坏人吗?
8.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挑毛病:一个家庭里尚且有好人坏人呢!
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
挑毛病:我就在清水里看到鱼了。
1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挑毛病:扯淡!我手机丢了,也没见有人送个新的来。

类似无聊的“挑刺”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可以说,只要是你看不顺眼的,哪怕是圣人说的话,总能给它来个“理直气壮”的“颠覆”。归根结底,可能并不是别人的错,也许是我们自己太“霸道”了。
有人就要说了,难道大家看到不好的现象,都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才对吗?这就好比一个员工给老板提出了很多公司的问题,确实都说到点子上了。而老板一句话就把他问得哑口无言:“那么,你觉得怎么做更好呢?”
这就是“喷子”和“好心人”的区别,如果你想要“见义勇为”,去做就可以了,没必要“躲在一边”看着人家“作恶”,而“愤世嫉俗”个没完。很多人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但自己又没本事去解决问题,白白与别人结下“怨仇”,还给自己憋了一肚子火,岂非不智哉?
喜欢挑毛病的人,往往是个“自恋狂”。总是孤芳自赏,不可一世,似乎自己是“完美”的化身,恨不得大家都跟他“一模一样”才好。这种人,别人唯恐避之不及,还能听你所谓的“劝告”吗?孟子云: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更离谱的是“好为人师”不成,便恼羞成怒,骂声四起,并以“好心当做驴肝肺”自居。
因为喜欢挑毛病,只看得到别人的缺点,对于别人的优点却置若罔闻,所以故步自封,甚至“画地为牢”。
话说有一位读者,买了一本畅销书,花了三天时间,逐字逐句地认真看了一遍。朋友问他:“怎么样?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此人颇为不屑地说:“切!我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发现了其中二十三个错别字。我马上联系作者,太不像话了!”
朋友惊讶地问到:“那本书中都讲了些什么?”
此人一愣:“那个我倒没太在意。”
这就是傲慢所导致的结果,以为挑别人毛病是一种“聪明”的举动,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既没学到什么,反而自找了一肚子窝囊气。

再者,倘若你果真是对的,又何必去争呢?其实,一个人就算再有道理,一旦你“据理力争”,等于是看不惯别人站在“污水”里,结果你却跳进污水跟他纠缠起来,这下子到底谁“污”呢?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假如一杯“清水”和一杯“浊水”相掺会怎么样呢?
《了凡四训》中有一句话值得细细品味: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话说有两人大吵大闹了一整天,一人说三八二十四,一人硬说三八二十一。
相持不下,遂告到县衙。
县官听罢,大喝一声:“把三八二十四的拖出去打二十大板!”
此人甚感不公:“明明是他蠢,为何打我?”
县官答道:“跟三八二十一的人能吵上一整天,还有谁能比你更蠢?不打你打谁?”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何尝不是那个“三八二十四”呢?别以为你是对的,就能以理压人。人们往往不会在意“对不对”,更在乎的是“好不好”。
话说有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看到一个买布的跟一个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得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收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见此情形,连忙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个礼说:“这位大哥,三八就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哟!这位不就是孔老夫子的得意门生颜渊呗!走,咱找你老师评评理去!”
颜回理直气壮地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如果我错了,就把我的项上人头给你!但假如你错了呢?”
颜回心想,这家伙也太狠了:“我可没你那么张狂,倘若我输了,就把我的帽子给你。”
于是二人便一同去找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哈哈大笑:“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赶紧把帽子给人家。”
颜回一向尊重老师,听孔子这么一说,只好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那个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洋洋地走了。
颜回虽然口服,但内心怎么都想不通。终于憋不住了,便找到孔子说:“老师,明明是三八二十四,怎么就变成三八二十三了呢?”
孔子微笑着说:“道理很简单,你输了不过输个帽子,而他输了可就是一条人命啊!为了较真,把人家逼到绝路岂是君子所为?”

这虽然可能是个编撰的故事,但其中的哲理很值得我们反思。世间的“真理”本来都是为了个人与群体生活过得更好,而为了“较真”,破坏了这种“和谐”,就算你是对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又说某日,一个穿着一身绿衣服的人来到孔子教学的地方。看见孔子弟子子贡正在打扫院子,便上前问道:“你是孔子的学生吗?”
子贡自豪地答道:“正是,有何见教?”
“听说孔子是名师,那你一定是高徒咯,我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吗?”
“你只管问吧。”子贡胸有成竹地说。
“不过,我有个条件。如果你说得对,我向你磕三个响头;如果你说得不对,你也要向我磕三个响头。”
子贡暗想,这家伙得是来踢馆的。为了老师的名誉,他很爽快地答应了。
“其实,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让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这还用问,简直侮辱人类智商!四季呗!”子贡不屑一顾地回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我去,傻子都知道一年有四季!你争个甚!”子贡理直气壮地说。
“就是三季!就是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正在争论间,孔子从院内出来。子贡连忙上前说明事情原委,让老师评评理。
不料,孔子却对子贡说道:“一年的确只有三季,你输了,给人家磕响头去吧。”
来人拍掌大笑:“听到了吧?快磕三个响头来!”
子贡一脸蒙圈,但老师都这么说了,为了表示尊重,只好上前向来人磕了三个响头。那人见状,大笑扬长而去。
待来人刚走,子贡连忙问孔子:“夫子果真认为一年只有三季?”
孔子笑着说:“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衣吗?他分明是个蚱蜢。蚱蜢者,春生秋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跟这样的人还争个什么劲呢!”

这虽然也可能是一个编撰的故事,其中的哲理却也发人深省。庄子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也就是说:不能和井里的青蛙谈论海,是因为有空间的限制;不能和夏虫谈论冰,是因为有时间的限制;不能和“乡下人”谈论道,是因为有教育的限制。
说实话,曾经我也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总认为自己接触了传统文化,那些不学传统文化的人都没“见识”。尤其是对于自己没有文化的母亲,更是“蹬鼻子上脸”地指责其“没文化,真可怕”。如今看来,有文化也未必不可怕。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每个人的“三观”,都与他的年龄、他所生长的环境、以及他的经历等有很大关系。我们不能一味地用自己的“三观”去要求别人,也许我们更应该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所处的环境及阅历去体谅别人。
我母亲是从穷日子苦过来的,再加上没什么文化,自然不能理解什么叫作“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她只希望我能赚大钱。这并不是她的错,因为父母肯定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只是在用他们的“方式”去爱。对于这方面能够理解,其实也是一种孝顺。
尤其是一个有心向道的人,更应该有这种“慈悲心”。我们在看任何人或事时,先不要急着去评判,也许当我们了解了其“背后的故事”,就没那么多“偏见”了。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你无论再优秀,都会有人看不惯你。就连至尊至上的佛陀,都逃脱不了别人的陷害。我的方法就是一言不发,直接设“黑名单”。
因为“攻击你,没道理”,别指望用道理去说服那些看不惯你的人。你的“回应”,正好满足了他们寻求“刺激”的心理。实际上,在遭受诋毁时,沉默往往比反驳更难,这其实也是一门“修养”的功夫。
一个能在生活中时刻“放低”自己的人,他的收获是最大的,也是最令人尊敬的。无论是好事坏事,他都能从中学到东西,因为他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相反,一个“满脸挑剔”的人,是很难有进步的,因为“我慢高山,法水不流”。不仅自己活的累,别人都“躲”着他。满脸挑剔,注定满脸忧虑,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我们往往想要去“度化”别人,这本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善意。但我们还应该知道:人们往往不会听你怎么说,而是要看你怎么做。当别人“看到”你说的确实不错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去“向往”。如果别人没有什么兴趣,也没必要太勉强,个人因缘不同而已。对于外在的人和事,我们能做的顶多是“感染”,永远不要想着改变别人,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有一个检查自身修为的方法,那就是:当你看不惯的事物越少得时候,你的修为可能就越高。引用修女特蕾莎的一句名言:如果我真的想去爱的话,就必须先学会原谅。

网友评论
学会了很多,
艺浩艺术
学会了很多,
艺浩艺术
沙发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