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民众和很多对二次世界大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的战争行为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国内很多二战的研究学者在介绍日本的时候,大多是将研究重点放在日本对于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侵略上(某种程度上我们国人对于这一块是非常熟悉的,可供研究的史料相对来说也比较丰富),虽然通过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等地犯下的滔天罪行对国人起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对于全面诠释日本,尤其是日本最后如何战败到接受无条件投降却没能详细说明。
虽然没有讲述清楚,但是国人公认的一点就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政府加入了对日作战,大大缓解了亚洲战场的压力,尤其是美国在1945年先后在日本投放的两枚原子弹,可以说是直接促使日本选择无条件投降的原因。现在的日本在广岛等地也建立了原子弹的纪念馆等设施来纪念在原子弹爆炸中牺牲的人们,国际社会里每每在谈到禁核问题上也是以这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的原子弹实战为例,对于美国政府当时选择投放原子弹而避开登陆日本本土直接作战的方案,现在还有很多的争论。
究竟当时美国政府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抉择,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美国作家比尔·奥雷利和马丁·杜加尔德合著的这本《干掉太阳旗》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早在1939年,关于原子弹这种大规模的伤杀性武器其实已经就被提上了美国的研发议程,而且当时还不是美国一个国家在对这项武器进行研究,德国,日本都在研究!可以说如果不是美国政府率先研制出原子弹,而是德国或则日本,那么现在的世界格局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估计至今都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在书中的立场是从美国人的立场出发的,所以主要是描述的是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和日本正式开战后的情况。我们以往在国内的教科书中看到关于美日之战中的有名战役,基本上也是寥寥数语,并不十分详细。但是通过本书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已经在和平环境下生活很长一段时间的青年走上对日战场,在菲律宾等一系列战役里,美军在面对丝毫不投降的日军面前,再有武士道精神武装思想的日军面前,伤亡是十分惨重的。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恰逢原子弹研制成功,从罗斯福手中接过总统权杖的杜鲁门做出了投掷原子弹的重大决定。
当然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基本上是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可能有些语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本书来了解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这一事件的详情。建议对二战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反对发展核武的和平人士都可以看看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