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有幸拾到光滑美丽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 —— 题记
每一场遇见都是命中注定的缘分。2013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届专题学习全国研讨会,我和我的同伴是在好奇、懵懂,甚至是对专题学习的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遇见专题学习的。说实话,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时代,五花八门的教育培训、异彩纷呈的教学流派、形形色色的教学方法真是屡见不鲜,但是听过、见过、经历过之后,能在记忆中留下痕迹的总是很了了。然而,五年前的这次与专题学习的遇见,就像董卿在《朗读者》中说的那样: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一、遇见:我不做搬运工,我要做启思者
至今,我都清楚地记得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的先行者——深圳宝安中学特级教师吴泓老师和北师大二附中李煜辉老师的专题学习的课堂。当时吴老师讲是《论语》专题学习中的“侍座篇”。吴老师用专家学者的多篇评论,构建一个厚重、而且能激发思维的阅读空间;用随时链接的网络资源,推进阅读的延展;没有起承转合的华丽技巧,只是用最质朴的方式、最鲜活的阐释、以不慌不忙的节奏完成了最巧妙的串联:通过字句意义的推敲开启穿越之门,从“课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到“争论四起”,再到“豁然开朗”,孔门师徒的表情出现在孩子们的论辩中,真实的专题学习的面貌也出现在了我们的眼睛中:我们是该把文言文置于机械应试的捆绑中,还是该让经典回归灿烂的历史长河,师生带着敬意共同品悟文化源头的永恒光芒?
随后,我们又走进了李煜辉老师的语文课。在这之前,我就曾在《中国青年报》上看过报道北师大二附中通过专题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文章,这次真切而直观的体验,更是让我备受鼓舞。我看到:老师由前台的表演变成了幕后的策划,由喋喋不休的讲,变成了耐心的倾听与细致的引领,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转而为主动的吸取。他们不再读一篇课文,而是读一个作家,或者一个作家的一个系列;他们在课堂上不再是简单的读,而是在重构文本,在筛选、在辨别、在思考;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不再是简单的“是”与“不是”,而是能够引经据典、深入探究;他们写的作文不再是简单的800字,而是动辄几千甚至上万言……
我不禁反思:为什么语文这颗最能影响人生命的种子,在学生学习的课表里变得可有可无了?为什么学了12年的母语后,我们的很多学生在高考中连一篇最起码的,表达流畅、书写工整、论证清楚的文章都写不好?我不得不追问自己:语文课究竟应该学些什么呢?我们究竟该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语文呢?
不能不说以前的教学中,我也经常会为某些不可名状的现象深深忧虑,但这一次的学习,让我曾经的模糊的感觉都得到了明证:教师的精彩并不代表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我的教育观、我的课堂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豁然开朗,并心甘情愿的去尝试改变:我不做“搬运工”,我要做“启思者”!
二、实践:重铸希望之光
在北师大文学院张秋玲教授专题学习团队的指导下,2014年春,我和备课组的老师做起了第一个专题学习——《论语》专题。大体分为以下四步骤:
首要任务就是整合教材。专题学习一定要有课程意识,给学生的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树木!因为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陌生化,加之《论语》本身特点而产生的阅读难度,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为线索,以《<论语>选读》教材为学习的基础,将《论语》整本书中的部分篇目进行重新组合,并精选专家、学者的相关评论做补充整合出我们自己的专题学习课程资源。
然后就是导读、奠基。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是专题学习的起始阶段。专题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为核心的,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必须得认真做好对文本的“精读”,这是专题学习的原始积累,对整个专题学习起到奠基作用。学习中教师通过“导读”“精讲”进行引领、示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孔子产生亲近感,让学生学会自己研读。
接下来是质疑提问。生成思想才能长出高质量的语言!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才会可能提出问题,小到词句的理解,大到思想内容,甚至还有许多与现实的勾连等等。这个时候,老师推荐专家、学者的不同观点的文章,重新冲击学生固有的认识,还要指导学生在怀疑中又开始新一轮的深入阅读和交流。
最后是定向写作,援笔成章。思考无限,青春留痕!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自己的兴趣点、以及探究点,理清自己的观点和写作思路,从而写作成文。我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写出初稿,后师生共同修改,同学再度完善,最后修改上交定稿。打印成作品集《我和学生一起读<论语>>。
就是这一次尝试,也正是这次尝试坚定了我进行专题学习的决心。因为我看到了学生在阅读时求知若渴的眼神,看到了他们在课堂上孜孜不倦的探索、在公开课中意犹未尽的讨论……这些不仅迎来了同仁们的好评,也告诉了我,我的试验是成功的。甚至还有学生说:如果说哥伦布等人的启航开辟了新航路,使这个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那么,我认为我们的专题学习就是语文学习上的新航路,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宽广,更加雪亮,重铸希望之光。我知道,这更多的代表着学生遇见专题学习时的欣喜之情,然而就是这份带着夸张的“表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追寻的意义。
之后的五年,我和学生一起读《诗经》、读《雷雨》、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余华的小说、读丰子恺的散文、读刘瑜的杂文……有沉浸式的阅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有激烈的碰撞,挑战无限的可能性;有一次又一次的探究,体验智性的乐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片段,强大我们的精神,润泽我们的心灵。哪怕是在繁忙的高三,我们的阅读节奏也不曾被打乱。因为阅读,已经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盛宴。
五年,深深浅浅的文字是孩子们一路的付出,更是一生的收获。几百万字的阅读量不仅支撑起一份生命的厚重,更勾勒出一条充满灵动色彩的人生起跑线。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们痴心于专题学习,因为它让孩子发现了生活中的另一种可能——
嘉兴市综合实践活动比赛一等奖,嘉兴市研究性小论文比赛一等奖,嘉兴市“天地杯”征文比赛一等奖,“语文报杯”作文竞赛全国一等奖……《月光集》《<论语>专题学习成果汇编》《<雷雨>专题学习汇编》……我们的专题学习实验课程——《说尽青春与孤独》也在2018年11月出版。一张张获奖证书,一本本作品集,荣誉不过是过眼云烟,但它承载了孩子们不断进取、勇于挑战的学习态度,更代表着一种成长的尊严!
2016年11月,我被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平台“中学语文素养根植工程”评为“卓越教师”,我所在的学校——北师大嘉兴附中被评为“优秀实践基地”;2017年6月,我和团队成员应邀参加第五届专题学习全国研讨会,我们团队在大会上做经验分享;2017年11月,专题学习实践成果《经典阅读·深度阅读》在第八届京师基础教育创新论坛上展出,受到与会学校的好评。2018年我受北师大附校合作办学平台和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的邀请,担任“中学语文素养根植工程”——庆阳六中的实践指导教师,与庆阳六中的老师们一起探索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我深知:真正的奖杯在学生心里,真正的教育在日常生活里,真正的教育者在朝圣的途中,真正的感恩在与你同行中。感恩与专题学习的相遇:犹记得理论导师——北师大张秋玲教授苦口婆心的教诲;犹记得实践导师——深圳特级教师吴泓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犹记得那年春天,北京的连翘花开得正灿,我们在北师大培训,那是在汲取知识的力量;犹记得那年南湖的莲藕正肥,我们在嘉兴向全国展示风采,那是在积累探索的经验!是我们的北师大合作办学平台“语文专题学习”课题组引领我们走上了专题学习之路,还陪我们一程又一程,我们是何等幸运,又是何等幸福!
三、回首:永远在路上
回首这五年,有苦有泪,有汗水、有泪水,然而更多的是我和孩子们能在阅读的海洋中一路欢歌、尽情玩耍。我深感欣慰,因为我无愧于学生们的期待,更无愧于自己的选择。梳理专题学习带给学生的变化,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爱上了阅读。
一个专题下来,同学们纷纷表示这一个多月的阅读量超过了以往的三年!他们的阅读兴趣被调动了,班级里的阅读气氛也浓了。阅读视野的拓宽自然会带来精神上的丰盈,他们与文学主人公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诠释青春的秘密,探索人生的真理。很多自认为黑暗无比的时光,也随着阅读的深入而烟消云散了。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并对语文学习也萌生出浓厚的兴趣。在阅读能力方面,虽然不能在短暂时间内看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但就可见的范围来说,三年里,他们养成了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的习惯,甚至还有学生宣言:要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我想这个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的习惯也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梦想。有学生曾统计他在三年间阅读的文字量,竟达到了几百万字,不论质量,单从数量来看已然是他们的一大收获。
二是学会了思考。
“生成思想”是专题学习的终极目标。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思考、分析、推理、判断、概括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学习观念上的转变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学生不断闪烁的思想的火花,在生与生,生与师,生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交锋、碰撞、深化、升华,学生的思维品质由最初的“感悟”,逐渐走向“思辨”。专题学习不仅让学生有了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机会,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与彼此争鸣的机会。学生张依宁说:“讨论课上,我们互相交流,激发着彼此。有时我会因与一个同学产生极大地共鸣而像遇到知己似的满眼发光地看着他,有时我会因无法理解或与某同学持完全相反观点时忍不住满脸疑惑地问一句‘为什么’”。一个内向的小女孩张哲雯也这样说:“我第一次在课堂上产生了强烈的想和其他人分享自己观点的愿望,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站起来陈述自己的想法或提出疑问,我真的感受到了这次学习所带来的转变,这是多么神奇。”
三是不惧怕写作。
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高中生流传的那句话: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为什么怕写作文呢?就是因为当前语文作文教学普遍存在读写割裂的现实问题,读写割裂即师生所学教材与所训练的写作毫无关联,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张皮,各行其是。写作长期沦为写作技能的重复性操练,下了很大功夫,却不能解决学生思想贫乏、思维能力薄弱、写作水平堪忧的问题。其实,学生写不出优秀作文,首先是无东西可写,没有思想的源头,没有独到的见解,没有广泛深入的阅读,再好的技能又怎能不形同虚设?而我们的专题学习“读写一体”,读什么就思考什么,思考什么就写什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有了足够多的阅读量,当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得到足够的成长,他们还会惧怕写作文吗?一个专题学习学生的阅读量会有几十万字,写作量(读书笔记、习作)会有几万字,很多学生陶醉在读写的乐趣里,甚至将读书笔记当做自己的作品来看待,并辅以优美的图画和小诗。
四是掌握了多元的学习方法。
进入现代信息社会,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迫使学校教育要为学生进入学习型社会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学生充分享用现代网络技术条件,采用大运动量、集成式的专题阅读,大运动量的研究思考以及富有个性、富有创意、大运动量的表达与交流。而我们的专题教学教会了学生掌握多元的学习方法,除了网络教室的阅读课、传统课堂的讨论课、师生讲堂的小组汇报课,还有走出班级的演讲比赛、班级辩论赛,更有走出校门的校外采访、街头问卷、专家访谈等。还有一些学生紧密结合新媒体,或拍摄青春VCR来纪念自己独特的青春,或撰写心得体会上传天涯知乎以期百家争鸣,或录制音频到手机APP寻觅知音好友。
许璐怿同学说:“这样的探究过程首先给了我们一个亲近课外书的机会,专题学习让我们接触到了这么多经典作品,给枯燥的学习增添了一丝乐趣;给了我们一个走进社会的机会,让我们尝试着与人交流,从而探索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还给了我们一个真正的做学习主人的机会,我们主动阅读,深入探究,还组织了各种活动……这样的学习锻炼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真是超级喜欢这样的语文!
张哲雯同学说:“我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在阅读中思考和求证,我不再惧怕与人交往,因为别人总能带给我更多的启迪。我真的感受到了这次学习带给我的转变,这是多么神奇。专题学习的结束就像是结束了一场旅行,我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像坐上了时光机一样跨越文学与现实,透视着更多人的内心世界。我很期待下一个学期的专题学习,那是下一趟旅程。”
我不敢也不能说我们成功了,因为前进的道路上,确实还有很多不足要改进,还有很多困难要面对。但过于关注结果,往往会忽略了要去享受过程。对成功的执迷反而会使人束缚了手脚,就像黑格尔说的: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泥坑。
让我们记住汪国真的那句诗: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因为,迈开脚步,就是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