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在《活着》里,描写了这样一个人物,他的一生充满变故和苦难,家人不间断地离他而去,以至死之将至之时,他与一头濒死的耕牛相依相伴。令读者惊叹不已的,苦难和困顿虽伴随他的一生,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
尤其是在风烛残年之时,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愈加以温柔的目光、平和的心态示人,顽强地生活下去。“活着”,在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执着的信念。《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在故事开篇特别不招读者待见。如果把福贵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那么年轻时家境没有败落之前的那段时期,是他人生的第一阶段。
那时候,他是一个鲜明的地主家庭败家子形象。由于家境厚实,生活无忧,他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上不尊老,下不爱幼,放荡、放肆、愚钝又愚蠢,如此一来,祖上传下来的一百亩地,没过多久就被他生生败光了。
令人欣慰的,败了家业的福贵虽然气死了父亲,却是从头到脚改邪归正。从此,福贵在读者的眼里变了一番模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规规矩矩、老实本分之人。当他赌博赔尽了田产房产,他想过自杀,好在,那只是一瞬的念想。
回到家后,父亲卖掉了田产房产,全部换成铜钱,让福贵用扁担挑着进城还赌债,整整挑了一天。扁担磨破了绸衫,皮肉也渗出了血。
自此,福贵的人生发生了大逆转,人性的转变也紧随这一转折而来。毋庸置疑,苦,贯穿着福贵人生的后两个阶段。
家族的败落、战场上的死里逃生使福贵经历了贫穷和生死的双重洗礼,此时此刻,即便在人生的第一阶段,他曾犯下不可饶恕的糊涂错误,都已经是彻底翻篇了。
老年的福贵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过去的模样,那些苦难和考验,那些惊恐和哀痛,仍历历在目,甚至连自己衰老的过程他都犹如一个旁观者般一清二楚。
但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忍受在这里并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坚韧不拔,一种倔强不屈。在这个家庭里,我们看不到绝望。从福贵以及家人身上,我们感受到绝望的不存在。向死而生,是沉重的,其苦难感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在这本《活着》里,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或是更明显的反而不是苦难和眼泪,而是满足和幸福、平静和快乐。此时此刻,他和自己的命运交上了朋友。贺拉斯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所以说,福贵的一生是幸福的吗?这个时候,我们似乎又不敢妄下定论了。作者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其实,细想一下,不管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人,他们都是为着活着本身而活着,而非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很少有人因为一时的挫败而放弃当下美好的生命。
“活着”本身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活着”本身就自带耀眼的光环,“活着”本身就代表着难以磨灭的希望。同时,幸福与不幸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
常言道,知足常乐。然而,当我们从《活着》回到现实生活,便会发现在我们周围鲜有轻易知足之人。或许,与之相比,知足之人有缺乏斗志之嫌,因为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安于现状的平和。
其实,知足并不等同于消极、或是堕落,不,它代表的不是它们。知足,所诠释的无非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就如同福贵,只要他自己觉得幸福,那么他就是幸福的。
别人眼中对他的看法,也就是苦难中的幸存者,是不准确的;而唯有福贵他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才百分百正确,他经历的是自己独有的生活,他活着的意义全在他尽心尽力的忍受和反抗上,全在他乐观、无怨无悔的态度上。人生在世,我们要的就是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即便生活总时不时亏待我们,即便在奋斗的过程中除了磨难和挫败,还有那么多的无聊与平庸,即便现实和梦想之间总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对于我们而言,对待世界乐观的态度,乃是命运所赋予的最高贵的馈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