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
网上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但我相信,至少那肯定是江浙沪以外地区的习俗。
这个小城,并无这样的民间习俗。
但我依然去“大金小面”吃了一碗青菜肉丝拌面加一个荷包蛋。
近些日子,时常去“大金小面”吃面。
梅雨季节,潮湿、闷热。人也时常无精打采,食欲不振。尤其一个人在家,偶尔的回家已晚,想想做饭炒菜,更是千般懒万般难。
于是就近下楼,去“大金小面”吃碗面,草草了事。每次这样的时候,都去得很晚,七点半以后,店里大都清闲。店家夫妻俩也开始自己吃晚饭。
于是和他们闲聊。
他们开张以来生意不错。这点,从他们俩谈起生意的脸色已表露无遗。
生活不易,赚钱很难。尤其疫情时代,这类一家子都靠这个店的小生意人,其中艰难,如饮凉水,冷暖自知。
他家有个孩子,今年刚高考完毕。他们说,如果这个店开不起来,后面压力真的很大,孩子要读书,开始花钱的时候到了。
这令我想起这个小城,在面馆江湖里,很有传奇的一家面馆——“吴大老鸭面馆”。
当年老板在这个小城的论坛上,网名是“江南吴大”。写得一手好文章。
2002年开始开老鸭面馆z但不巧,刚开张那年就遇上禽流感,老鸭面只好停业。
然后换地方,九曲港桥桥堍。那书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人流量也不多。当年属于小城的边缘,店铺其实是一栋农民房。
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知晓这家面馆。
孩子妈妈提供的消息,说是:
——“这家面馆的墙壁上,桌子的玻璃板下,贴满了老板自己写的文章,你肯定喜欢。”
那些年,我不论是独自去,还是与一小友同去,无不例外 都是一碗老鸭炒面,一瓶啤酒,几个鸭珍,两个鸭脚……
他的老鸭面味道属于重口味,红油酱赤的样子 几块红烧鸭肉,还有半个卤蛋,露出里面黄色蛋黄。
倒是很合我的口味。
一边啃鸭脚、喝啤酒,一边看墙壁上的文章,趣味盎然。入眼的文字,也很能下酒。
这是一家很文艺范的面馆。在这个小城,独一无二。
口碑渐渐流传开来。在这个小城的餐饮里,有他独一份的江湖地位。
在我曾经的文字里,这家老鸭面馆出场还几次。
再后来扩大,换地方,去了风和丽苑。墙壁上已经不见文字。我就渐渐很少去了。
今年疫情之时,困在家中,开始刷抖音,看同城视频。居然刷到他。
看他众多的视频,面食已经变成了下酒菜,文字不写了,倒是每一个视频都要来一句:
——“姑娘,你再喝二两酒……”
一副中年油腻的样子,实在令人遗憾与惋惜。
我在下面回复:
当年的“江南吴大”也中年油腻了。吴大还是吴大,但已不“江南”。实在令我遗憾。
九曲港桥成追忆,风和丽苑已惘然。
还是怀念当年的文字,远胜现在的“姑娘你再喝二两酒”。
不妨再回忆一下当年的江南吴大的文字:
——“她说:她家楼下还有家小店有烟火卖,她全买来了给我庆生。那夜春寒料峭,那夜烟花灿烂,那夜刻骨铭心,那夜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不自信的自己游离在人群之外,直到快离家而去的那几年,清冷中终于开出些细碎而喜悦的花来。而这些年呢?内心在挣扎中强大,终于可以淡定地看待人事。所以当有人说记得那时瓷一般细致而腼腆的我,竟有悸动,象阅读过的最文艺的小说,想象这三十多年,我,是掠过别人心上,一个淡淡的影子,原来有时候生命真的会大来华丽的赐予,我们只消安静地等待。”
———————————————————
有人问我“大金小面”还写不写。我说其实不打算写了,本来每一段都没有必然的上下联系。写到哪里就算哪里。
但还是有人建议,至少再回写一下“大金小面”夫妻俩,也算回归结尾。
那就再写一段,用以结束,也算有始有终。
(完)
2022/06/21 雨 夏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