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粽子飘香时
每到麦穗扬花的季节,淡谈的麦花香味,总会勾起我对家乡粽子的思念。 从记事起,我对粽子就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走过正月十五,送走了年的喧闹,转
身就开始拌着指头盼端午节了,就像盼着过年一样的迫切。那个年代家里日子穷,盼端午节没有太多的内容,说白了就是吃粽子的期盼,以此来满足舌尖上的需求。
包粽子最好的是黏度大的糯米,那时日子过得紧吧,哪有家里糯米啊?,母亲就就用自己种的小米,再掺杂一些爬豆豌豆之类的杂粮包粽子。虽然没有糯米柔劲道糯滑,但小米杂粮粽子,依旧对我有着极大的诱惑。能吃上小米杂粮粽子,也是一件非常幸福和浪漫的事了。
我最爱吃母亲包的粽子,她每次包粽子都会在粽子里,放一些红枣花生之类的东西。有时也会放上几枚一分的硬币。母亲说谁吃到钱,谁就有福气。所以母亲包的粽子,不仅粽子的口感好,还增添了一些情感和文化的味道,融入了一份父母对儿女真情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母亲包粽子讲究两透,就是把米泡透,煮粽子时慢火煮透。母亲包粽子是有讲头的。端午节的头两天,母亲就把包粽子的米用水淘净,再放在盆里浸泡,到端午节的头天下午母亲便开始包粽子母亲说这样才能把米泡透。,包出的粽子才劲道香味足,有吃头。母亲包的粽子香醇诱人,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要用大菠萝叶包。大菠萝叶是採自山里的菠萝树的叶子,每年採一次,晾干后用做来年包粽子。大菠萝叶包出的粽子样子像北京老布鞋,像家乡人一样,朴实无华,但味道足,香味绵长,令人回味无穷。是别的粽叶无法比拟的母亲说这样包出的粽子,香软,滑润,很受家乡人的。喜爱。
母亲包粽子时,我和姐姐都会陪坐在母亲身边,看母亲包粽子,有时也会帮助母亲挑粽叶。母亲也会教我们怎样铺粽叶,怎样包米。有时母亲也会讲一些关于粽子的古老传说,让我们幼小的心灵瞬间变得沉重,思绪被扯得无比的遥远。这些无从认证的佐料更增加了我们对端午节的期盼和吃粽子的欲望。 粽子包好了,母亲并不急于下锅煮,要放在盆里醒一会,她说这样煮出来的粽子好吃有糯劲。
直到吃过晚饭,母亲把包好的粽子放到大祸里,开始煮粽子了。煮粽子要有耐心,用小火慢慢煮,母亲说这样煮出的粽子粘稠,香滑。半个小时后,粽子的香味就弥漫开来,全家人就会枕着粽香进入梦乡。第二天,天还没有完全亮透,母亲就把我们从梦中唤醒。这时母亲早已把香喷喷的粽子摆满了饭桌,全家人围在一起粘着红糖,听着母亲家长里短的絮叨,就着父亲嘴里慢慢吐出来的老旱烟,慢慢品尝着粽子的香甜,细细品味着生活的甜美,在这样的氛围里吃粽子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现在生活好了,人们不再为无米之炊发愁了,节日好像也提前了不少, 还没有送走四月,按捺不住的人们已经开始为包粽子忙活开了,泡粽叶,泡谷米。等不到端午节,醉人的粽香就飘满了整个小山村。
吃粽子是需要特定的时点和氛围的。在端午节期间,家人围在一起。听着母亲家长里短的絮叨,就着父亲的老旱烟,这样才能吃出粽子的味道,才能感受到乡愁的魅力。
家乡的粽子远远超出了舌尖美食的范畴,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亲情的延续和凝聚。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粽子一出锅,母亲顾不上品尝,就带上粽子,走亲访友,让大家品尝自己的作品 。乡亲们也都习惯提着自己包的粽子,走东家,串西家,你来我往。小小的粽子传递着的是浓浓的乡情。也为小山村带来了热情和喜悦的气氛,传递着的是浓浓的乡情。
家乡粽子的制作,讲究两透,就是把米泡透,煮粽子时慢火煮透,这样包出的粽子才劲道香味足,有吃头。家乡的粽子香醇诱人,还有一个主体要素,就是要用大菠萝叶包。用菠萝叶包出的粽子样子像北京老布鞋,但内涵和家乡人一样,朴实无华,香味绵长,令人回味无穷。是任何粽子无法比拟的。
我对家乡的粽子情有独钟,并非只是对家乡口味的偏爱,还有一份浓浓的乡愁。
又到粽子飘香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