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写了一篇文章《王城公园篮球场的鬼祟》在简书上引发一些争执。现在经过了十几天的思考,对年轻一代主要是90一代的想法有了新的认识,对“尊老爱幼”这个传统命题有了新的看法。
我的认识是: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尊老爱幼”的传统思想确实不具备新文明的价值。传统的“尊老爱幼”思想不如改为“让老爱幼”的新思想。
“尊老”一词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儒家的理念。儒家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孟子进一步提出了“明五伦”,既“君臣有礼、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意思是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朱熹说:“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https://img.haomeiwen.com/i5679566/7f7206bd15f9425b.jpg)
儒家的思想虽然有倡导优秀品德的教化,但又含有封建统治者强加给人的严格的等级制度, 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比如其中的“君臣有礼、夫妻有别、长幼有序” 。都表现出君与臣、夫与妻、长与幼的地位尊卑的严格区别,这种区别是“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区别。
其中 “长幼有序”表现在现如今的社会上就是“尊老爱幼”。长着为尊,幼者为卑,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尊老爱幼”提倡的依然是长者地位要比辈分低的人尊贵。
现在,我们尊敬长者,这都是一种美德。但是一旦长者以长者自居,却不修品德,干着违背了道德的事情,就会出现“为老不尊”的行为。但是因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年轻者却依然以长者为尊,受其压榨迫害也不敢声张,甚至不敢反抗。潜移默化地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随着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越来越呈现开放的姿态,也越来越能接受先进的世界文明,尤其是自由、平等意识的增强。这也使原来许多不平等的封建教条的存在,成了思想开放和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网络的半自由生态让社会上更多的受封建意识伤害的事件每每都能引起舆论的极大关注。
比如,经常曝光的外表上令人尊敬的师长或领导对自己的学生或自己下属的性侵事件。这一段比较重磅的是“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事件。
年仅26岁的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在她13岁的时候被补习班的老师陈星性侵,后来一直活在抑郁之中,终于在她26岁的青春芳华的年纪上不堪忍受精神上的折磨而上吊自杀。这位被称为“补习教育界的马英九”的补习老师,正是在以“师长为尊”美化的尊崇地位的掩护下,利用欺骗的手段,痛下色爪,诱奸了少女。
在公交车上一些极端自私的老人,同样自以为拥有长辈的尊贵地位就可以“胁迫”年轻人让座,或者以“尊贵”的姿态自豪地接受“让座”。这同样是封建思想中的尊卑意识在这些老人的心中作怪。
![](https://img.haomeiwen.com/i5679566/977dd08304c91bfe.jpg)
那么,老年人是不是应该受到特别的照顾?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照顾和善待老人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的美德,何况泱泱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老年人受到照顾是在文明的基础上,不是在地位不平等尊卑的基础上。
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让老”而不是“尊老”。让,带有相让、谦让的意思,谦让显然是一种美德。既然谦让是一种美德,那么不相让,也并非是一种恶劣的品质。提倡谦让老人,那么老人只能客客气气;提倡“尊老”,那么老人就以我为尊,自认尊贵,养成了“尊贵”的脾气。一旦年轻人不给让座,“尊贵”的脾气就会爆发。
提倡“让老爱幼”,反对“尊老爱幼”,老年人和年轻人都处在平等的地位,就会互相谦让,社会和谐。老年人也不会被污名化。
年轻人也会设身处地地想,谁没有老的一天,善待今天的老人,也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如果文章让您有所共鸣,别忘了关注我噢。我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