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导孔子如何做个好官

作者: 付之东流去 | 来源:发表于2019-06-11 19:27 被阅读3次

            曾经孔子将老子作为自己的老师,只要遇到困惑不解的事情,就会向老子请教。据说,孔子一生至少有七次拜见老子,仅《庄子》一书中就有五次比较详细的记录。

            据《庄子·天地》记载:

    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这段对话的大致意思是:

    孔子向老聃请教:“有人研修和体验大道却好像跟大道相背逆,把不能认可的看作是可以认可的,把不正确的认为是正确的。善于辩论的人说:‘离析石的质坚和色白就好像高悬于天宇那样清楚醒目。’像这样的人可以称作圣人吗?”

    老聃说:“这只不过是小吏供职时为技艺所拘系、劳苦身心担惊受怕的情况。善于捕猎的狗因为受到人的拘系而愁思,猿猴因为行动便捷才被人从山林里捕捉来。孔丘,我告诉你的是你听不见而又说不出来的道理。虽然有头有脚貌似一个完整的人,却充耳不闻、不去思考的人是很多的,有人形又懂得道,能道器不二,形神兼备的人,几乎是没有的。动与静,死与生,衰与兴,全都是自然而然的事,辩解也没有意义。真正能够治道的,还是在于人,在于忘记了外物,忘记了这个天,不为物牵,不为天累,达到了忘己的境界。忘己之人,才是真正进入了天,实现了与道的融合为一。

            用现代话讲孔子就是个“官迷”,一生痴迷于出仕做官,而他又是后世读书人的祖师爷,所以他的徒子徒孙们就把“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的理想。在这段对话中,孔子所说的“道”,与老子所遵循的“道”,在格局上显然有大和小的区别。孔子所追求的在于现实的人生取向,而老子所讲的则为放置于四海皆能辩证的大道之理。

            老子一生都在洛阳担任周朝的柱下史,他不仅对官场十分了解,而且又有超脱无为的思想,所以老子对于孔子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轻松的,又是深刻的,为孔子指明了正确的为官之道:为官者要有超脱功利的无我境界,从而达到入于天的至高境界!

          《庄子·逍遥游》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所主张的理想人格。

            在当代,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格与境界呢?我以为答案是简单而明确的,公正、无私、忘我、奉献,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教导孔子如何做个好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qc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