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意识流的误解和误操作
看到很多谈意识流的文章,都存在一个误解,将意识和心理混淆。以为意识流可以模仿而滥用,不解其意。
有的写下一段纷乱的思绪,类似意识流,问我怎么样。我说还没沉浸进去。意象是精神活动,它有精神特质,它能触动自己,也能触动读者。怎么看出来呢?从语言看出来。意象的语言是不同于日常语言的。它看似没有什么感情,也没有时间空间,人物也没有面貌,类似白描一个场景,但是意象具有一种打动人内心的力量,它很质朴很天真,是制造不出来的,而是本真地呈现。
意识流动还是围绕意象,否则就是心理流。
"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意识流很容易让人误解,当成心理流。其实它是一种模拟心理流动,其内在还是意识(精神),也就是意象。
正因为如此,意识流是很难操作的,理解不可简单化。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小说样式。“意识流”本来是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的流动状态中,所以称之为“意识流”。后来,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把这个名词引进文学,她用“意识流”来称呼陶罗赛·理查生等人写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一类小说。其突出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结构篇章和塑造人物形象。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写,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概括起来可以说,唯主观、反理性是它总的特点。最初出现的意识流小说大多是单纯型的,后来发展到交错型,复合型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立体感。同多数现代主义流派不同,“意识流”小说作家没有共同的组织,也没有打出统一的旗号,但是他们有相似的哲学观点和艺术观点,有相近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而且互通声息、互相影响,所以仍可称为一个独特的小说流派。目前,作为主体的意识流小说已经消失,但它的诸多技巧已经成了西方文学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