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人类理解论》,作者约翰·洛克(John Locke),译者关文运,全两册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 1983年第四次印刷。
约翰·洛克(1632-1704)是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或“不流血革命”、即封建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妥协的思想代表和产儿。从哲学饿的继承性上看来,洛克是培根和霍布尔路线,即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不是来自什么“天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继承者和进一步发展了感觉主义的一个典型的应该经验主义者。他为自己提出的中心问题是:“我的目的在于研究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
“天赋观念的说法是唯心主义的,而洛克在哲学上(认识论上)的出发点就是大力地驳斥“天赋观念”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那个与洛克的名字分不开的、有名的白板(tabula rasa)论。白板的意思是说,人类没有感觉、经验之前(譬如,出生的婴儿)的心理状态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上面并没有任何字迹,这就说,没有任何观念。”
“根据洛克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用来驳斥种族主义者、殖民主义者胡说的什么上帝“选民”以及殖民地人民好像“天生”就是“劣等民族”,从而不能接受知识和文明等法西斯主义谬论。因为就人类知识起源看来,人都是平等的,用洛克的术语说,那就是人生来都是一样“白”的(不是指皮肤的颜色)。”
“洛克认真地论证了人类知识起源于经验(而且只有经验),而经验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这个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如果说“霍布士把培根的学说系统化了,但他没有更详尽地论证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那么,洛克在他论人类理性的起源的著作中,论证了培根和霍布士的原则。”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洛克虽然探讨了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这样一个认识论上的基本原则,而且基本上他是唯物主义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他没有把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的唯物主义路线贯彻到底,就是说,洛克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妥协的。这首先表现在他把经验分为两类,即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的观点上。”
1、外部经验是指客观世界的事物对人类的感觉器官发生作用的结果,他把这种经验叫做感觉,当然,在这里洛克是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者和经验论者。
2、内部经验,据说是“心灵的本身活动”,他把这种经验叫做反省。(洛克不知道“反省”阶段的东西是从感性阶段的东西发展来的,在这里洛克不仅是唯心主义的,而且还是形而上学的,因此,他在认识论上陷入了二元主义。)
“洛克把客观世界的事物的质分为两类,即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他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妥协性在这里表现得更加突出。”
1、第一性的质,是指客观事物的广延性、形状、不可入性、运动、静止、体积等等,是不以人的知觉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是在是在事物的任何变化下都会保存着的。
2、第二性的质,是指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口味等等,是主观的、既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好像是认识的主体通过感官附加到客观世界事物上的。
“列宁说贝克莱和狄德罗都是从洛克出发的。”
“正是由于洛克作为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在政治上的妥协性和哲学观点的二重性、局限性,所以直到今天一般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哲学史家还在利用洛克的弱点(阶级上的妥协性和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作为依据来进行反动的宣传,用以维护垄断资本遥遥欲坠的统治。”
“正是因为唯物主义在洛克的哲学观点上占有主导的地位,所以马克思指出,洛克在哲学史上的贡献在于“洛克论证了bon sens的哲学,即健全理智的哲学,就是说,他间接地说明了,哲学要是不同于健全人的感觉和以这种感觉为依据的理智,是不可能存在的。””
“哲学史上的党性原则和两个营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对待洛克的评价问题上是突出而鲜明地显现出来的——商务印书馆,1958年10月”
以上内容摘自该书的洛克和他的“人类理解论”简介,看到这些内容一瞬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一间书房里,看到一位穿着朴素布衣的长者坐在书桌前,在稿纸上,一字一句地手写出了二十世纪中期的流行语。(橋樵的简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