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跟着习惯走,用习惯性的思维考虑事情,用习惯性的言语交流,习惯让我们忽视这份习惯可能引起的低效,让我们漠视可能还有一个更好地选择。
01 关于我们的指令言语
所谓旁观者清,当我处在旁观者位置,看他人指挥台上孩子站位时,对使用的方式存在的问题,引起的效果看得更清楚。
指挥者对着台上娃大声说着站哪里、怎么站的时候,用了“靠这边”“走那边”,打着手势指挥,娃们总是会出错,没有搞懂方位,不清楚具体与他人相隔的距离是多少。见娃们频频出错,大伙纷纷张口指挥,我也忍不住跟着提醒。台上大小娃们一看众人不满,较为紧张,小的更局促不安,出错更多。
台下有人不耐烦训斥了,可孩子不会因为大人的态度强硬点,就能立刻懂大人的心思,更何况我们用的语言只是成人一听就明白的措辞。
“这里”、“那里”、“出来”、“退回去”,还有一些想不起全了,这些指挥语其实大都是站在指挥者角度理解的词,如果切换到对方的角度来说,是不是可以换成“往你的左边、右边……”“向你的前面、后面……”、“和你左边、右边谁那边……”,真正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和言说,用孩子能明白的语言,大家都不会感到辛苦。
再者,如果我们指挥的时候更多给出耐心,言语以鼓励肯定为主,台上走步的娃们,脸上就会自然带着自信和微笑。
这次指挥现场方案反复更改,推倒前面一套,重新来过,这导致低段的学生有些犯懵,一旦出错,又被说,来来回回很费时。暴露了事先案头工作没做到位,有些问题没有事先考虑,临时做决定,出现问题再临时更改,严重影响效率。
02 关于我们精心设计的课堂
两堂精心准备的课堂,赢得同事们的频频喝彩。两位执教老师想必心中长吁一口气,终于整个学期大事折腾完了。
作为点评者之一,现场准备的时候,反复斟酌意见要不要提,怎么提。思量好后,结合一亲密同事发来的现场听课感受的信息作了开场白,接下去以肯定为主,最后略点了两个小毛病。说完坐下,脑海里还是在考虑两堂课对我而言还有什么收获。
这位爱思考的不同学科的同事,下午又发信息过来。从之前充满溢美之词到这会儿新的思考,问题的发现——课堂欠缺学生的主动参与,将我隐约感到的问题从迷蒙中勾拉出来。的确,教师精彩的示范,精妙的设计,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这样的指导下有了新的提高。
可细细回味,学生的参与够主动吗?课堂有大胆开放,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吗?
好像学生更多地是跟着老师设计的一环接着一环参与和配合,音乐带给学生的感受与想象,我们更多地是从老师那头得知,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个学生起立兴趣盎然地分享独特的感受,也没有看到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体验音乐,所有的体验手段都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可以说是“牵着”学生一步步走,学生自发的主动的思考,以及同学间的合作几乎没有。
听、唱、画、演、动,学生在课堂上有许多实践的机会,这样的课堂较之十年前活泼很多,学生参与感强多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一届比一届强。不过,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止步于此。灵动的课堂必然是激发出更多学生的参与激情,不是被动的参加,是自主的分享与合作,主动地去体验去表现。
音乐学科各项技能有统一的标准,要达标,须有稳定的评价体系,学科自身的特点一定程度上约束着课堂教学形式,不过,让学生伸展自我的空间还是有的。
下午,好同事又来找我聊听后感,这个非音乐学科的老师带着自己的思考,阐述了对几门学科的听后感,佩服她由表及里的深刻思考,启发我在来年新学期里关于自主课堂还可以再做些什么。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88篇,2589字数,共累计159338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