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小米生态链》

作者: 超哥的思维模型训练 | 来源:发表于2019-06-02 16:14 被阅读1次

      2017年出版的这本《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在2019年已经第10次印刷,整本书分为生态篇和产品篇两个主要的内容,从个人的阅读和环境分析来说下理解。

来自网络

      小米的产品现在跨越范围比较大,从手机,到手机周边,到日销品、家电,按照雷总的说法是要覆盖100个传统行业的产品,利用小米品牌、渠道、供应链、团队、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一个松耦合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把小米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在手机业务有了起色后,雷总和德哥就开始布局,面对手机行业的激烈竞争,如何利用小米的品牌溢价等优势,如何布局下一个IOT时代,如何能取得连续持久的前进,不断的自我迭代。第一个选择的范围就是手机周边,按照小米生态链投资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手机周边,第二层次就是智能硬件,第三层次就是生活耗材。

      为什么是第一层次是手机周边,就是要充分利用手机市场红利,和手机最能契合的产品,手机外壳、手机配饰、充电宝等。而所有这些充电宝产品的单价最高,同时相对还有些技术含量,所以第一个目标就瞄准了充电宝,但是充电宝市场鱼龙混杂,如何脱颖而出,问题摆在了雷总和德哥面前。

      就像埃隆马斯克利用物理学思维拆解特斯拉一样,小米的领导们也意识到电芯是成功最主要的部分。好消息是当时笔记本和平板类产品市场销量萎缩,市场上就有了这些产品剩余电芯进入市场,有很大机会用合理价格拿到这些好的电芯。

        而怎么来做这个周边市场,按照一般思路就是自己做,利益最大化。但是利益最大化,是否和市场最大化一样呢?小米是否有能力来管理这些周边的产品呢?为什么不能是收益最大化,为什么不能是多赢,看到别人赚钱就不舒服吗?

        2007年金山上市,2010年雷总实现了财务自由,“很多想法有机会去实现了,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创业做小米。"--摘自《小米生态链》。

        商业上的多赢才能激发长久的驱动力。作为商业上成功的小米人,也深刻的理解这个道理,并且小米创业才不到5年,2013年开始的扩展,内部的能力还不足以做集团化,他们认为只投资不控股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多方的积极性。

        而充电宝的投资作为第一笔投资,和后期的投资不太相同,这次是成立一个新公司(紫米)来运营这个事情,而后期的多是投资现有的成熟团队。从这个里边也有投资理念的转变和小米文化的影响。

        小米具有“兄弟文化”,而做充电宝当时找的就是和小米关系很好的英华达的张峰,张总在小米手机的生产上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并且张总在业界也有很多资源,在充电宝生产上具有优势。

        但是小米对紫米也是做到了不控股。不控股意味着紫米的张峰具有独立的决策权,但是小米仅仅是扮演投资的角色吗?如果是这样,张峰也不会去做这个充电宝。而是可以共享小米的资源,品牌、渠道、线上资源、供应链、设计团队,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仅仅的资金支持!

        后期的投资也是类似的情况,重点是无形资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1-《小米生态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bx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