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致学更靠谱

作者: ff8f7e0db686 | 来源:发表于2017-03-07 08:42 被阅读1281次

1

互联网时代,比拥有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运用知识,比“学以致用”更有效的是“用以致学”!

“学以致用”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学习以后要结合工作和生活加以应用。

在学校教育阶段,学生们也时常被叮嘱要自觉地学以致用。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该教的都教了,知识一大筐,以后能不能用、用多少、何时用以及如何用则完全取决于学生个人的智慧、机遇和意愿了。

“学以致用”原则的依据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即如果平时不注重知识积累的话,等到用时就来不及了。应该说,通过日积月累的文化课学习,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建立心智,尽管许多知识在学校毕业后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

但是也没有证据证明,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用“用以致学”原则,就不能帮助学生建立同样的心智,甚至达到更好的效果。

“用以致学”的原则就是因为要用,所以才学,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学习理念。“用以致学”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的本能反应,是一个引发并导致有效学习的指导原则。在工作中,“用以致学”的原则同样导致了真正的学习

目前,大多数企业关于通用素质或者领导力的培训活动,是直接对应能力素质模型设置的课程表,然后在课程学习完之后期望或要求员工自觉地结合工作予以练习和应用。

不幸的是,研究证明,这一“学以致用”的期望或要求是一厢情愿的,在培训结束后能够自觉练习和应用的员工少之又少。根据 研究数据,100个企业雇员中平均只有7.5个人有与所在企业相同的愿景和目标并保持强烈的成功欲望和学习动机。这些人往往是企业的高层,他们不需监督,甚至不需培训,就会自觉地订立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学以致用;而其他的92.5个人,基本上是中低层雇员,如果没有工作的迫切要求,就会很快把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忘到脑后。培训后最常见的现象:“第一天激动,第二天想动,第三天不动”也间接验证了该数据。

“用以致学”原则是企业培训管理中应当被首要遵循的原则。

“用以致学”原则在欧美早有研究。Joseph.A.Raelin在出版的《WORK:BASED LEARNING》一书中,明确了基于工作和任务的学习方式,并提出了“行动学习”、“实践社区”和“实践与反思”等具体的学习方法都应首先基于“用以致学”原则。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在刚完成的畅销书《管理成就生活》一书中也强调了组织学习中“用以致学”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总是伴随着任务的发展而发展,这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如果培训项目最终不是为了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那这个培训项目就失去了意义。这是成年人在学校学习和在组织中学习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不仅仅在学术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欧美知名企业已经在企业内部使用“用以致学”原则来指导自身的培训管理工作。其真正的奥妙,在于其科学的培训管理手段——基于任务式学习的培训管理体系,用“任务模型”取代“能力模型”,以“用以致学”原则引领员工的学习与发展。

2

学以致用,学习了要去用才有效,要实践,要行动,要践行。其解决方案就是:强化输出端,形成 “输入——输出 —— 结果”的良性闭环。

实际上,想形成 “输入 —— 输出 —— 结果” 的良性闭环,如果按照学以致用的思路去进行,就是选择了打游戏中的very hard模式。

为什么很多人在学以致用这一点上做得很差,不是因为动手能力差,不是执行力差,也不是意志力薄弱,而是学以致用本身就很难,这决定了能真正学以致用的只有少部分人,不适合大众。

为什么学以致用这么难?

因为学以致用中的 “学习”,是一种 “基于能力提升或知识储备的学习”。它隐含了以下几个假设:

假设01:在 “输入 —— 输出 —— 结果” 的闭环中,有好的输入、输出能力,就能带来好的结果。

这个假设忽略了 “输入 —— 输出 —— 结果” 三者之间的匹配、衔接的难度。比如说,你捧着一本《谈判力》在研读,你的学习能力也很强,彻底理解了书中的内容,输入端很棒。另外,你的口才与表达能力也不错,输出端也很强。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你谈判能力就很强。

很多人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不知道相应的输出端是什么。你需要什么样的实践?你在哪里可以有这样的实践机会?获得这样的实践机会需要什么样的资源?这些实践哪些在前,哪些在后?这些问题能难死一波人。你学习了沟通能力的书籍,就处心积虑地想找能实践这个能力的场景,是那么好找的么?

假设02:输入、输出的能力,可进一步分解成许多相应的能力进行训练,逐个击破、提升。

比如,一个销售人员的客户拜访能力,可以分解成产品知识、表达技巧、谈判技巧、人际沟通、商业意识等几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并且学习者会自动将各种能力进行整合,并在一个综合性的任务中应用。如只要掌握表达、谈判、沟通的技巧,就能进行一次良好的客户拜访了。

这个假设的问题在于,把能力逐一分离出来进行单独的培训,偏离了能力展现的特点和情景。同时,单一能力的培训大多具有通用性的特点,与具体任务的结合程度较低,因而增加了学以致用的难度。最后,各种能力的融会贯通,本身对学习者的悟性要求是很高的。

3

“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是一对永远可以并用的原则,它们彼此并不冲突,之所以强调“用以致学”,是因为我们以前忽略了这个原则。

我们通常都是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希望要用到的时候则可“以不变应万变” ,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但这样做的问题有两点:

01、缺乏具体应用场景的指引,在学习时你会抓不住焦点。

学习不是为了把某本书、某个内容不分主次地记住。基于能力提升、知识储备的学习,因为缺乏具体的应用场景,学习者往往无法对知识点的价值大小进行区分,所以只能期望自己把学习的知识不分主次地全部记住。这容易引发焦虑:我看过的书老记不住,怎么办?问题是记不住才是常态!

如果有某种具体的实践任务作为指引,则学习本身就有筛选的过程,没有价值的内容不需要记,有价值但是与本次任务相关程度低的内容也不需要记,大幅度降低了理解和记忆的量。

比如说,前段时间,笔者想探索一下社群运营,而对于这方面我是零基础。于是,我在当当上,把以产品经理、产品运营、社群、微信、新媒体等关键词搜索出来的书一口气买了75本。然后集中两三天时间,把这75本书扫荡一遍。通扫一遍的结果是,实际上对当下有价值的书只有3本。还有两三本书部分章节,还有部分书籍是有价值,但是当下不需要掌握,做好标记,以后用的时候再针对性去看。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就建立了对社群运营的基本框架,同时也摸索到了未来需要深耕的发力点。如果换传统的模式,75本书,制定读书计划,慢慢读,可能一年都读不完。

02、如果一开始就缺乏具体的应用场景,费劲心思储备知识,等到你有实践机会的时候可能已经遗忘了。

现在智能手机是每个人的标准配置,学习界也开始流行 “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比如你在公交和地铁上可以争分夺秒地看一两篇公众号的文章。先不提大多数人的碎片化时间是用来娱乐还是更多用来学习,而是“碎片化学习” 和 “移动学习” 的根基如果还是建立在 “提升知识储备”上 —— 我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知识储备了,仍然会走入一个死胡同。

零碎学习的知识更容易忘,所以现在很多人又开始对碎片化学习进行批判。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对于学习最革命性的意义不在于你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及 “可将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来学习”,而在于 “缩短了学习与应用的时间周期,即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时间周期”。

以前的学习,因为提取知识不方便,所以,只能提前将知识存储在脑子里面,以不变应万变,学习与应用的时间周期可以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但是现在,很多知识都是你要用的时候,你就去搜索,去学习,然后学完了立马实践。

比如,做菜,就可以每次要炒菜之前,在APP上搜一下菜谱,照着菜谱做,完全不需要提前学习、记忆菜谱。

综上所述,强化输出端,形成 “输入 —— 输出 —— 结果” 的良性闭环的关键在于: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具体来说,就是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而非基于能力提升、知识储备的学习。

怎样进行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这里只简单举两个案例:

就我们中年人来说,当初在学计算机的时候,最早接触的都是学习五笔输入法,怎么学呢?从背字根开始“王旁青头兼五一……”,然后熟悉键盘,玩各种打字小游戏。那时候还是有不少培训班就是专门教打字的。可见,打字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门需要坚持不懈,要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才能掌握的技能。所以,很多人就半途而废了 —— 这跟你现在正在进行的许多学习还不是一样么?

那么,后来我们是怎么学会的呢?是在97年左右,QQ开始在国内流行。我们对于在网上泡美眉抱有强烈的兴趣,所以需要着手解决不少的障碍,包括:电脑的开关机、熟悉键盘及盲打、通过聊天套个人信息的技能、逗比搞笑的技能。

注意,这所有的内容,都没有分开独立进行学习,而是同时学习并进行的,在聊天中难以分割。其次,这个学习显得有点缺乏系统规划,更多是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在聊天聊了一个月之后,打字已经非常熟练了—— 让那些正在苦练打字的同学大吃一惊。

这是当年我们学习打字的过程,现在很多小孩是没有走过我们的弯路的。但是,在其他许多的学习领域,依然存在这样的误区。比如写作训练、比如演讲技巧、比如项目管理等等。

再拿我们最熟悉的英语学习来说 —— 英语只是一种工具,你通过这种工具要解决什么问题?结果很多人把英语当成了目标,把英语学习从问题解决中独立了出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英语学习切割为许多独立的小环节,如听力、背单词、阅读训练、写作。这种基于能力的学习,正是许多人学习多年英语也无法学以致用的原因。正如上述打字的案例,改一下学习的逻辑,找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大量地用英语,就是最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就会有爆炸式的英语水平的提升!

4

总之,用以致学更靠谱!

最后总结一下:

01、低手偏重学以致用:他的勤奋,都只在输入端用力,而没有在输出端使劲;

02、高手则偏重用以致学:他是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而非基于能力提升、知识储备的学习。通过强化输出端,形成 “输入 —— 输出 ——结果” 的良性闭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以致学更靠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id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