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兄长,该怎样告知引导自己的弟弟们呢?曾国藩有一封家书写得很是精辟。梁启超先生摘要如下: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骤几,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此番话语,可谓曾公人生经验的结晶,亦是其人生的写照。自己做到了示范,再传之诸弟,其信服力、说服力都是无可挑剔的。假如我们自己有这样一位兄长如是告知引导自己,我们能够做到怎样的水平程度呢?
曾公如此“三有论”,已近乎现代白话文了,不存在理解上的疑难,难在切实作为、一以贯之上。
“有志”“有识”“有恒”的“三者缺一不可”,即提示我们其形如一人,为一整体,不可割裂。为人,首在“有志”,这是人格与尊严的基本所在。至于怎样的志向,估且不论,其底限“不甘为下流”,该是人人都不缺乏的,要害则在于怎样实现“不甘为下流”。显然,逻辑地就接上了“有识”问题。什么样的“有识”是“上流”呢?标志性答案该是著作等身了,数量化该是“四书五经”九部著作的融为血骨,其最大数量约为20万字吧。且不论当今的硕士、博士,每个人在自家都可以完成这20万字的“四书五经”吧?真正占有了这样的文化资源,怕是非凡的识见与智慧吧?何以做到呢?唯在“有恒”!肯否十年工夫作为之?这就相当考验人、挑战人了。
无论逻辑推演,还是现实历程,怕是输赢都在这“有恒”二字上。能够有恒作为地不甘为下流吗?这是人生最大、最尖锐的问题。
我在当下的“有恒”,首先就是系统地咬文嚼字地把《曾文正公嘉言钞》读思完成好。此能做好,其他都在逻辑能力之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