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学习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7)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7)

作者: 惑惑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3-02-07 08:05 被阅读0次

《经典常谈》的第十二篇,朱自清先生谈的是“诗”。这里的诗,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歌,不是先秦时期的《诗经》。我们知道,《诗经》是四言诗为主的,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是今天我们读的诗歌,大部分都是五言或者七言的,那我们就不禁想知道,诗歌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朱自清先生以简练的文笔,给我们讲述了诗歌的发展史。

1.五言诗之源头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用一首首诗歌表达着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到了汉代,汉武帝专门设立了乐府机构,用来采集代、赵、秦、楚等地的歌谣和乐谱。乐府里还养着各地的乐工,有好几百人,他们的工作,似乎就是演奏这些乐歌。这些乐歌的乐谱,后世的人渐渐就看不懂了,而乐歌流传下来后,被称作“乐府诗”。所以说,所谓的乐府诗,和《诗经》一样,其实就是早期乐歌的歌词。

和《诗经》不同的是:《诗经》被称为雅乐,而乐府诗被称作“楚声”或者“新声”。屈原的辞就是楚声的代表作,汉初的人们认为楚声比雅乐好听。汉武帝时“新声”盛行起来,这种曲调来自西域或者北方狄人的军歌。和雅乐《诗经》相比,楚声是长短不齐的,新声更是长短不齐的。不过,楚声里也有整齐的五言诗,比如著名的《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等,它们就是五言诗的源头。所以说,乐府诗开创了五言诗的创作传统。

2.五言诗之发展

乐府诗的内容主要是什么呢?它讲社会风俗,讲历史和游仙的故事,还表达男女的相思爱慕和离别之情,这都是当时人们喜欢的题材。因此,好听的曲调配上喜欢的内容,乐府诗能够风靡一时就很容易理解了。汉哀帝即位后,曾经想禁止乐府诗,因为他觉得这些诗歌的内容有伤风化,想恢复《诗经》的雅乐传统,然而当时的人们已经完全不懂雅乐了,只能作罢,乐府诗依然十分流行。

到了汉末,一些文人也开始仿作五言诗了,但早期的文人作品“质木无文”,也就是说既没有内容,也缺少文采,直到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才是乐府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十九首诗,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但是都模拟乐府诗中的言情的内容,表达着相思离别、人生无常、以及及时行乐等情感,也有一些对奸臣当道、贤人放逐、知音难觅等人生际遇的感慨,后一类诗歌显然受楚辞影响很大,属于“失志”之作。“古诗十九首”树立了五言诗的标准:自然达意,委婉尽情,温柔敦厚。一直到唐代,五言诗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在发展。

汉末建安时期,出现了“三曹”“七子”,“三曹”就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其中曹植的成就最高,因为他把自己受到哥哥猜忌后的忧患苦闷的情感,都自然流露在了诗歌之中,自成一家。而其他人的水平还仍然保留在表意明白诚恳的歌谣本色上。“七子”中的刘桢,曾得到曹丕的夸奖:“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不过,真正奠定了五言诗基础的,是曹魏时期的阮籍,他是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阮籍信奉老庄,生于魏晋乱世,不满于司马氏三代专权,便把一肚子牢骚发泄在诗和酒里。他写了八十多首《咏怀诗》,仿照楚辞的写法,托花鸟草木之名,言说富贵不能常保、祸患随时可至的道理。他讽刺很多人钻在利禄的圈子里,没有远见和胸怀,实在是可怜之极。他的诗歌里充满了悲悯的情怀,还为了避祸用了很多典故,理解起来颇有难度,但是这也增加了五言诗文人化的程度。他开创了抒情一派的五言诗。

相关文章

  • 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

  • 读《经典常谈》

    我了解朱自清先生是他的散文,除了教科书,我还买过他的散文集。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散文集,但不是的。 本书是十三篇文章...

  • 读《经典常谈》

    八上开始新的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因为好奇,先买了本电子书,和《红楼梦十五讲》混着看。所谓混着看就是一会看看《经典...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6)

    今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来了解辞赋。 1.辞赋之源 辞赋起源于屈原的《离骚》和《九章》。 “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0)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其实当时所谓的“文”,不过是些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句子,一直到《周易》《春秋》都是...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二)

    诗经第四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誌)”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原来如此呀?那诗也可写作“誌”...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三)

    三礼第五 礼之三本: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

    经典润泽生命,阅读点亮人生。新的一年,我们要努力做一只勤快上进的读书兔!图片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丰富大家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ez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