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畫】送別·唐·王之渙

作者: 半暇 | 来源:发表于2019-04-17 11:51 被阅读24次

半暇·得半日清閑,抵十年塵夢

| 臨硯·送別·唐·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 譯文·註釋

春風中的排排楊柳樹,沿著護城河兩岸呈現出壹片綠色。最近攀折起來不是那麽方便,應該是要分別的人兒太多。


(1)東門:即長安青門,唐朝時出京城多東行者,多用於送別。有的版本作東風。

(2)青青:指楊柳的顏色。

(3)禦河:指京城護城河。

(4)攀折:古代折柳送別的習俗。

(5)苦:辛苦,這裏指折柳不方便。

(6)別離:離別,分別。

| 賞析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寫景,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東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暮春時節。“楊柳”是送別的代名詞,於是壹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禦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且首句是遠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在遠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長街的身影得以體現,襯托出舍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這兩句是抒情,通過側面描寫出送別人多。壹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至於詩人自己折了楊柳沒有卻只字未提,更襯托出了詩人的送別的深情。後兩句看似平淡,仔細咀嚼,意味深長,詩人折或者不折楊柳,內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這首送別詩短小精悍,言淺意深,依依惜別之意,躍然紙上。縱觀全詩,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 背景·作者

王之渙與友人在長安城外離別時,正好是楊柳生長的春季,於是王之渙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送別》。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淩,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壹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註明:原文、賞析、背景等均轉載於古詩文網。

半暇·悦己

相关文章

  • 【心畫】送別·唐·王之渙

    半暇·得半日清閑,抵十年塵夢 | 臨硯·送別·唐·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 譯...

  • 【心畫】終南別業·唐·王維

    半暇·得半日清閑,抵十年塵夢 | 臨硯·終南別業·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

  • 无标题文章

    登鹳雀楼 王之 渙 。

  • 米芾《送王渙之彥舟》

    【原文】 集英春殿鸣鞘歇,神武天临光下澈。 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王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抨使传道。 衣...

  • 【心畫】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半暇·得半日清閑,抵十年塵夢 | 臨硯·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心畫】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半暇·得半日清閑,抵十年塵夢 | 臨硯·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心畫】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半暇·得半日清閑,抵十年塵夢 | 臨硯·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送別 La Despedida

    送別La Despedida 唐:王維 Dinastía Tang: Wang Wei 山中相送罷, En las...

  • 【心畫】山中·唐·王維

    半暇·得半日清閑,抵十年塵夢 | 臨硯·山中·唐·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 譯文...

  • 【心畫】山中·唐·王勃

    半暇·得半日清閑,抵十年塵夢 | 臨硯·山中·唐·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裏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 譯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畫】送別·唐·王之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kp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