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抵达一个人内心的最好方式。
倾听打动你的声音,陪伴让你心动的人。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简·坎皮恩的《钢琴课》聚焦一个哑巴的深邃情感世界,似乎想传达,万物静默如迷,仔细听,萌芽的声音正小鹿乱撞般发生。
蔚蓝的新西兰海岸边,艾达忘我地弹奏一首叫《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的曲子。从白天到黑夜,琴声如诉。诉说一段寂静无声的岁月,一段百啭无人能解的落寞时光。
每个人有自己的信仰支撑。有无可取代的寄托。在她,是钢琴。每个键盘流动着快乐。她一生真正想追逐,愿意嫁予的,也就是懂她,倾听到她弦外之音的人。
丈夫不懂,无视。粗暴的把钢琴遗留在海边。笨重的琴,空旷的蓝天白云,是一首纯音乐。缓慢的节奏,轻柔的节拍,暗合了偏远的岛屿生活。
土著民贝因却借由钢旋律读懂了无声的语言。
他可以用16亩地换一台钢琴,可以静静地听艾达弹琴。外表粗犷下掩饰不了一颗痴心,他偶尔趁艾达不注意,吻她。
听钢琴课(看谁弹奏?),是贝因一生最大的享受。
似乎这是一出现代版的“查泰莱夫人与情人”。男人的阳刚与女性的阴柔,混合纷纷的情欲与纤细的感情。
有钢琴课的日子,两个人朝夕相处,自然而然走进了彼此的世界。
有可以弹奏的钢琴,有一个深爱自己的贝因,那段快乐记忆得以延续,今生今世。
却是不折不扣的出轨。
妻子的不忠,让精明的丈夫动了杀机。有一天,下着磅礴大雨的清晨,他拿起斧头,怒气冲冲地砍向了钢琴,砍掉了艾达的一根手指,天空灰暗,琴声是呜咽的。
艾达失魂地躺在了沼泽里。导演是个女的,却用这样决绝的方式来表达挣脱。
进入世俗世界,按着游戏规则来,原本可以过得很好,却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贝因。
越过道德的边界,随时会有毁灭的危险,随心自由,是代价昂贵的礼物。
热爱钢琴,扔掉钢琴,跳海,艾达有一段复杂的心里历程,有一股死缠烂打的心结,是想到钢琴给了她一段沉痛地过往,亦或是想到没有钢琴也可以过得很好?
最终,贝因拯救了她。
两个人过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
这个结局,算是不完满中的完满吧,结尾的台词同样发人深省:
有一种寂静是没有声音的,有一种寂静是沉到海里的钢琴,全部静止……
艾达一如秋叶之静美,从小活在无声的世界,没有朋友,钢琴是她的朋友。弹钢琴时,你无法想到安静这个词,如痴如醉,手指灵活地弹奏曲子,忘了时间,忘了季节,那是她热爱的世界。可是,人毕竟不是真空,总是在保持精神世界的独立,干净之中,找寻懂自己的伴侣。或许,弹奏的曲子无论多么动人,悠扬,终究少不了一个知味的人。TA可以是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也可以是相依相伴的眷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