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整节内容完全围绕“失伍”二字来展开对失职罪过的讨论,且段落分明,含义鲜明,故直接分段赏析与引申。
赏析(第一段):“失伍”为第一关键词,“不待三”为第二关键词。“不待三”不是说守卫将士可以失职一次或是两次,在古时,守卫将士的失职往往等同于被他国成功侵略,是有着“国破”的风险的,况且节中的长官是守卫齐国边境的长官,更是如此。
引申:有的事情一次都不能做,有的错一次都不能犯,有的失败一次都不能染指……在人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自我意识之后,很多事情都直接成为了两面(对错、善恶、是非),能做就是能做,不能做就是不能做。然而,一旦突破了所谓的底线,做了许多不能做的事情(包括道义标准、个人标准、家庭标准、社会标准、国家标准等),就相当于自己能做的事情慢慢在减少,当能做的事情减少到较低限度或是0的时候,自身的生命意义也就随之消逝。
说明(第二段):第二段,其实来说是为第四段与齐王会面交谈所做的准备,并不是完全意义上来考核边境长官的说辞。
赏析:孟子在前半段举了“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的例子,的确与这小小的边境长官没有太大的关系,是一个关乎国家的“民生”问题。
侧引:作为一个拥有社会属性的人类而言,无可避免的会遭到周围人的议论与评价,有些时候不会被自己听到,有些时候可能就是故意让自己听到。当自己听到这些议论与评价的时候,若是对自己正确、正面的评价还可能觉得舒心、畅快;若是听到故意诋毁自己、损害自己名誉的评价,不仅会生气,还更想与这样说自己的人计较一番,如此这般,你又会让周遭的人觉得很小心眼,很不大气。久而久之你在社会地位与层面上,可能会遭受更多的白眼与冷漠。那么,既不让自己生气、难过,又不会让别人觉得你小心眼的方法是什么?这方法,还依旧在你自己身上,就是自知、自尊、自重。自知,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与别人的说法是否一致,一致则听,不一致则略(很多人会说,人在江湖,若是略过一些东西,就不能知己知彼了,其实不然,知己的前提不是他人,而是自己);自尊,时常反省自己的优势与缺点,不仗势,也不无限扩大自己的缺点,想方设法在日常生活中,逐步使得自己的缺点消失,或是转换成自己的优点;自重,知晓一点即可,会在别人身边(背后)议论别人的长短、功过的人,本就已经不是自重的表现了,自己若是与这样的人再一般见识,只会拉低自己本有的层次,得不偿失。
说明(第三段):第三段用了比拟的手法,即:“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边境长官(边境长官替齐王管理齐国边境);“牧”=土地;“刍”=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
赏析:边境长官在这个比拟的手法中,看出了自己的位置,也知道自己的责任与重担是什么。
引申:不管是个人也好、家庭也好、还是社会、国家也罢,必须在其位谋其职,否则作为个人或是团体,都无法正常的运作下去。个人:以古之先贤马首是瞻,从良、行善、积德,让先贤成为自己的榜样,让自己成为自己不断进取、成功的目标(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才能在处世为人与待人接物中提升自己的修养与素质;家庭、社会、国家:由每一个独立的人所构成的特定环境的团体,只有每个人先做好了自己的份内之事,才可能让人类团体朝着一个正确、明确的方向前行。
赏析(第四段):孟子把第二段的“民生”问题与第三段的“边境”问题通通都给齐王重新复述了一遍(用第二段来讽刺齐王:齐王没有搞好民生;用第三段来讽刺齐王:齐王所用的人只有20%有自知失职罪过的能力)。
引申: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其中,过而能改的前提条件是,自知有过,而自知有过的前提是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反省的客观条件是,不要一直把着眼点放在他人身上,去评价他人的优劣、好坏、对错)。但是,也不能把所有改正错误的机会都放在自省的时候,若是在为人、处事之初尽可能的注意或是规避错误、失误,那么在反省的时候,反省自我过错的时间就少,反省自我正确的时间就多(没有人真正愿意去反省自己的过错),如此一来,不仅能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更能让自己的精神与心态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以此,自己的运气、实力都不会太差(保持稳定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