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钩新月天如水。”
如是词句,是给人以无限想象的,但也考验人的想象力。
变为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则是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创作作品,似乎让人更为具象地想象了。
该怎样“自我”地去理解呢?
『2』
还是先来明确出处。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出自北宋文学家谢逸(1068-1113)的夏季避暑词《千秋岁•咏夏景》的。有版本写为“一钩淡月天如水”。丰先生作此画是在1925年,若改“淡”为“新”也是可以理解的——那时,不正是追求“旧中国”变为“新中国”的前夜吗?
“一钩新月”似乎是过去与现在常见的,至少每月一次,但“天如水”往往是人所漠视或不见之的——只是见“月”,而忘记了“天”。该是这样判断一下吧?
『3』
“人的一生,遇上过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
明川先生演绎此画作的思想内涵时如此发问。我想,即便是数学博士,怕也没有计算过这个问题吧?天文学博士又会怎么说呢?
对这“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明川先生作了四个拟设:“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海棠结社,行过酒令填了新词”;“结队浪游,让哄笑惊起宿鸟碎了花影”;“狂歌乱舞,换来一身倦意,却是喜悦盈盈”。对照一下,自己有过,或者喜欢哪一种呢?
“但,谁会就在当下记取了这聚的欢愉,作日后散的印证?”这个问题好,问得好!——考验能力的一问!没有“聚的欢愉”的记写,如謝逸词,何来日后“散的印证”?这个哲学,要好好想想!
“聚、散,聚、散,真折煞人了。”更要认真仔细地琢磨琢磨了!
『4』
我观丰先生此画,最让我忆起故乡的老屋——坐西面东的老屋和院子。
幼时的夏季避暑,奶奶常在老屋院子地上置一凉席,奶奶摇着扇子坐着,我躺在席子上,听她讲“穿树叶”(原始)时代的故事••••••慢慢地,就看到了“一钩新月天如水”了!那时的夜天,也真是“如水”!
而今呢?确也真是“人散后”了——自然经济的树落不见了,乡村里也大多“格力空调”了。
『5』
“今夕,人散后,夜凉如水,请珍重加衣。”明川先生这样说。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避暑纳凉的静夜群聚不是很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