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被微博上“人生三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这么一段话戳中痛点。无论是最近热播大剧《长安十二时辰》文本创作者马伯庸,还是沙海之中的一粒你或我。每个人对这段话可谓是于己心有戚戚焉。是啊,我们都不想承认平庸,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成了无名之辈。
二十几岁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大爷”。有廉价的校园宿舍栖身,有一个不善涂脂抹粉但内心善良的姑娘爱自己,有一众生活模式相似的伙伴与自己逍遥自在,打游戏、刷电影、睡懒觉,周末在校园四周的小酒馆就着几块钱的啤酒吹牛逼,无所不为,百无聊赖。有时会觉得阻挠自己的无非是尚未来临的毕业日期,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真当毕业的那个日子来了以后,小伙伴们作鸟兽散,有的人跟城市土著室友一样留在了这座城市里面,没多久,就熬不下去了。有的干脆直接回到了老家,小城市、小县城,甚至是偏远的小乡镇。当我多年以后逛这座城市的宜家的时候,耳朵传过来的都是这座城市的乡音,真正能在这座城市安身立命的外地人少之又少。脑海里不由响起了毕业之后父亲在电话那头的叹息——当我对他说出这里一平方米的商品房价格就抵得上他们两个人一整年的开销的时候。
知道父母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是人生自立的开始。谁又敢退后呢?如果孤立无援的话。但我还是要感谢这第一个阶段,人总是要拼一拼,逆势而为。在生活中挣扎几年,房子、车子、小可爱的到来,各种烦恼接踵而至。偶尔想浮出水面换口气,就想一想二十岁刚出头那几年,回过头看,称之为不谙世事,却是人生阶段里边难得的有必要的空虚时光。二十出头是多好的年岁啊,锤不弯,生猛且无畏。
三十几岁的时候,觉得自己像“孙子”。我们适应了这里的气候、饮食,甚至口音都可以以假乱真,但骨子里的自卑跟不安却时刻提醒着自己,要节俭、要上进、要体面地在这里活着。可是啊,我们拼命奔跑的终点,无非是他人的起点。工作中拼死拼活谋求的职位,并不能说明我们的能力足够优秀,只不过有些人不懈于跟我们玩罢了。
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是人生醒悟的开始。但我还是要感谢这第二个阶段,人总要醒一醒,顺势而为。日子久了,在单位里混成了老油条,拿着每个月差不多的工资,想找找生活的乐子——只要不花钱怎么都好说。日子不紧不慢,老婆的身材开始走样,偶尔回忆回忆二十多岁时候的那个姑娘,不善涂脂抹粉,但胜在青春鼎盛,自然是十分美好。姑娘的样子停留在回忆里就好,生活的劳碌最擅长把姑娘的身材整变形。三十多岁是尚有余力的年岁,慢慢锤,嚼碎了生活的苦砸吧砸吧嘴。
人生过半的时候,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爷”,却要品尝这真正百味杂陈、苦乐参半的一个阶段——那就是知道孩子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罢了。人总是这样,自己做不到的,就把所有希冀放在下一代身上。咬咬牙,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拼命挤进去,孩子折腾大人劳累,到最后,孩子一无所长。最后翻盘的梦想破灭了,难免失落,但仍旧感激孩子平平安安走到了现在。平凡固然让人失望,但谁又能说它不是一种庆幸呢。我想,我们的父母在看着我们的时候,内心也是充满对生活的感激。
其实,普通人的这三个阶段恰好对应了我们人生历程中的“梦想——现实——幻想”。梦想不够牢靠,因为人不更事老天真;现实虽然沉重,却又不为浮云遮望眼;幻想虽然轻浮,但世间好物不长久,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想来,戳中痛点固然令人心生悲凉,但总归好过活在虚假的欺骗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