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号,帐号:爱上一卷书,文责自负。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备受好评的历史小说。马伯庸把他对历史的熟稔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笔能直击人的内心。写的是古人,却经常让我们看到自己。这部《长安的荔枝》就是如此。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千多年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但鲜荔枝的保鲜时限仅有三天,这场跨越五千余里的传奇转运之旅究竟是如何达成的,谁让杨贵妃在长安吃到了来自岭南的鲜荔枝?作者马伯庸就此展开了一场脑洞非常大的想象。
沿袭马伯庸写作一贯以来的时空紧张感,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随书附赠“荔枝鲜转运舆图”。
01
我几乎很少看到历史小说有作家把笔墨着重在一个小人物身上,也正因为如此经过几个朋友前后推荐,我开始阅读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
开篇以李善德的视觉展开的故事,让人忍不住跟随他的目光进入故事里,在四十二岁这一年,他贷款在京郊买了个宅子,在长安为官十八年,终于真正意义上有了自己的一个家。
在一次聚餐的活动当中,他的领导对他格外殷勤,在喝得醉醺醺的情况之下,将一桩“美差”交代给了他。
文书上的意思是排遣一名荔枝使,去岭南采购十斤蜜饯荔枝。
作为一个小官突然得到领导如此器重,他不甚惶恐,甚至一度面色通红,手都忍不住颤抖起来了。
读到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马伯庸深谙人性,也十分懂得刻画人物形象。
李善德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典型的老实人。
李善德凭借自己的官场见闻以及经验,下意识地认定了这份肥差油水大,他在心里盘算了一番,这甚至能让自己提前一次性还清房贷。
02
回家酒醒之后才看清楚那封文书上写的是新鲜荔枝,这就意味着他需要截止日期之前送到长安。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坑了。
整个人失魂落魄,几乎已经看到前方都是死路。
在回家的途中,李善德遇到了韩洄和杜甫这二位好友,在与他们的交谈过程当中意识到圣上的鲜荔枝是准备送给杨贵妃的生日礼物。
他还有足足六个月的时间去准备。
杜甫的鼓励让李善德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经过好友韩洄的指点,他从长安城启程去岭南之前一改往日唯唯诺诺,以“荔枝使”的名头从上林蜀拨款作为路上的车马费和餐费。
03
李善德是一个理科生,他计算过全程需要五千四百四十七里路才能赶到岭南,这个距离足以让人心急如焚,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同样也掌握着他全家人的命运,因此刻不容缓。
到了岭南,当地官员将他视作骗子,仔细琢磨过后也觉得蹊跷,让人核查之后查到确有此事,这桩差事明显是烫手的山芋,他认定了李善德是要坑他,根本不愿意拨款给他。
中间经历了种种艰辛……这里就不一一道来了,全书最有意思的也是这个过程。
后来李善德是用通行符牒贷了款跟当地的胡商合作……
他满心想着如何让荔枝不变味。
其实越是琐碎的小事,反而越是需要付出心力,上位者只在乎结果,而底层人民却在过程当中殚精竭虑,疲于奔命,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当然他也不是没想过退路,实在不行,将夫人和女儿接到岭南山中。
终于,李善德结合理论书以及实践找到了保存荔枝的方式,也想到了送新鲜荔枝到长安的方案——连枝一起运送。
这次,当地湖商仿佛在李善德身上看到了希望,因此将钱投资在了他身上。
为什么湖商一改商人本性,这不仅仅是因为李善德身上的果敢以及不放弃的精神。
还是因为此事有利可图。
胡商所图为大。
与此同时,李善德想出了方案,在试验阶段就已经明显威胁到了当地官员的切身利益,他回长安的路上受到了阻扰,险些丧命,但因为李善德过去的一个善举得以逃脱命运的捉弄。
然而,这也是以他人性命换来的平安无事。
就像是死里逃生一般回了长安。
04
李善德通过了杨国忠献上了自己将岭南新鲜荔枝送到长安的最终方案,娓娓道来运送新鲜荔枝的现状与困难。
在我看来这就像是写论文似的。
关键是李善德的论文完全有凭有据,甚至自己也经过了试验,再结合他现场作画,是非常直观的。
用这个方案十一日的时间可以将岭南的新鲜荔枝送至长安。
他的一番说辞赢得了杨国忠的授权全权处理此事。
因此,李善德也省去了繁琐的流程。
人生就像是一场巨大的赌局,有时候一个老实人误入规矩森严的地方,除了遵循规则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出路呢?
借由这本书,表达人世间种种艰难与不公。
人生有时候就像是一场巨大的博弈,当你无法跳脱出一个环境的时候,不要去埋怨环境,你要学会绝处逢生,“希望”这种东西它不会凭空出现,除非你用力证明你行,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长安的荔枝》摘句如下:
“既然是身处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送客最好的手段,莫过于“借钱”二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