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周 羽;配图:建川博物馆、完 璧】
抗战胜利后,成都城市逐渐恢复了正常秩序。为了适应城市发展,方便市民日常生活,有关方面想出了一个既古老又简便的方法,以解决市民的饮水问题,方便人民的生活:沿老南门大桥左侧建起巨大的筒车,巨大的圆形盘上,每间隔尺许便固定一个筒口向后倾斜的竹筒,竹筒之间用薄竹片编成方竹篙阻挡流水。筒车利用流水产生的动力自行转运。自转中,竹筒便自动灌满清水,竹筒上升至筒车顶部,筒中水便自动倒入圆木槽。木槽稍作斜坡状,一直铺延拐进城墙口,在城墙口处建有一个大水池,这便是“自来水”的终点。担夫在水池处取水,再将河水挑进千家万户。
![](https://img.haomeiwen.com/i17851104/f353c55d9d624e1d.jpg)
那是在1946年,我4岁多时,父亲便经常用“洋马儿”(自行车的旧称),搭着我到外祖父家串门。途经老南门大桥时,老远便看见桥下左侧的大筒车和着流水经久不息转动着。筒车发出吱吱呀呀的巨大声响,很远便能听见。那时,老南门大桥边的筒车是成都一道亮丽的风景,两三层楼高的巨大筒车,宏伟壮观,每天吸引了不少市民三五成群驻足观看。
清晨,薄雾弥漫整个城市。蓝天霞云,旭日东升,只看见大筒车上半节在向后转动,而下半节则隐掩在茫茫的雾气之中。流水滴落在水车四周,水珠飘撒,耳边只依稀听见流水的喧哗,水珠滴落的脆声。曙光中,观景的人们脸上印满金色的晨光,全部陶醉在这迷人的美景之中。
时近中午,水车靠近河水的部份,有时会出现彩虹。每天这时,桥上匆忙行走的人们,甚至担菜背米的商贩,都会停下脚步,观看中,人群每每会发出由衷的感叹,“哦呀”声此起彼伏。这种绝美的景色,我童年时在此遇见过一次,以后多次从簧门街走进老南门大桥,高大的筒车仍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但彩虹再也没有见过了。我听父辈在闲谈中说到:每遇皓月当空,老南门大桥边的枕江楼上便有三醉:一醉景,二醉虾,三醉酒。据说,人一辈子能遇此三醉,便足够回味一生了。原来靠近老南门大桥一侧的城墙边还有个临河茶社,夏日之夜,茶社临近河边的座位据说是观景的最佳位置,常常座无虚席,十分难得。看来,三醉之外,醉茶也应算是另一个亮点了。只可惜,不到两年时间,大筒车便被一场大洪水席卷而去,但筒车流水,彩虹迷雾,这宛如仙景般的画面,至今一直留存于我的脑海中,让我终生难忘。
【链接:在成都市档案馆内,保存有一张清代自来水管的照片,上面刻着“大清光绪三十二年成都自来水公司水管”字样,这根内径14厘米、管壁厚约2厘米的水管揭秘出老成都人吃水的故事。1905年,成都有了自来水公司。南门河中一辆辆筒车徐徐转动,河水被汲入水槽,再输入城内蓄水池,自来水公司的“员工 ”均为挑夫,担着水桶晃悠晃悠穿街过巷上门卖水。据当年的沿街售水站图显示,1944年,成都已架构起水网络,但水厂日供仅0.5万吨水,自来水管线长度只有5700米。普通市民要想喝上自来水十分不易。】
(下篇:《街上流行红裙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