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有这样一位僧人,他有着高深的意境,怀着远大的幻想。年少时便游走于山川河流间,品味着世间的冷暖。早年贫寒的他,无奈落发为僧,法名无艮。自号“碣石山人”,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号“无本”。
贾岛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苦吟诗人”,什么是“苦吟诗人”?也就是在字句上下功夫,煞费苦心的锤字炼句,追求字面的完美。构思谋篇和布局,做到精益求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几根须”已经是一个苦吟诗人的常态了。
正是这样的“苦吟”的精神影响了晚唐的一代人。也改变了贾岛的一生。
一日傍晚,贾岛骑着驴,走在杂草丛生的小路上,前去拜访李凝。沿着布满荆棘的山路,走了好久才到李凝家,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准备敲门呼唤李凝,忽然发现皎洁月光下,树上的鸟儿被他的敲门声惊醒。结果那晚李凝并不在家,于是他就留了一首诗在李凝家门前:
题李凝幽居唐代: 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第二天准备骑驴返回长安的路上突然想起昨天的那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一向追求字句完美的贾岛在“推”和“敲”的选择上被难住了,不知道用哪个字更能体现出此刻的环境、心情和意境。用“推”显得太死板,失去了诗的意境。同“敲”又显得太高亮,打破了这夜的宁静。万分惆怅的他,一路上一直纠结、斟酌这两个字。忧心忡忡 ,精神恍惚的贾岛,甚至到了无心看路的地步。结果走着走着就撞上了韩愈的车马仪仗队,出神的他还在不停地做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随后左右的随从把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其原因,贾岛老实的把诗句中难以取舍“推敲”的事告诉了韩愈,韩愈不仅没有责怪惩罚他,反而思索了一会回答道:还是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毕竟“敲”字会显得更有礼貌。得到结果的贾岛很高兴,与韩愈一起回了家。回到家中两人共同探讨作诗的方法和意境,好几日韩愈都不舍得让他走。停留了几天他们也就成了特别好的朋友。同时贾岛也受韩愈的影响他开始变得富有名气。
不久后他便脱下僧袍,还俗做一个儒雅的书生,在韩愈的推荐下决心去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他的仕途却是无比的坎坷,不知考了多少场,每次都名落孙山,有一次甚至还被扣上“举场十恶”的帽子。
其实贾岛在仕途路上真的下了不少的功夫,它曾无数次的推销自己,尽可能的让自己更有名气。毕竟想要在唐代的应试里获得个一功二名,没有渠道是行不通的。贾岛一没背景,二没靠山,所以在科举考试上很难有所成就。
剑客 唐代: 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贾岛写下这首《剑客》就是为了寻找一个能识好马的伯乐。诗中意思为:“辛辛苦苦十年,才磨出一把好剑,剑刃散发着寒光,只是从来没有人尝试到底有多锋利。今天就拿出来给你看一看,谁有解决不了的难事,尽管和我说。”诗人以剑自喻,想让人赏识。然而出生卑微,瘦骨如柴的他始终得不到朝廷的认可。当怀着憎恨之心的贾岛走过裴度庭院时,含泪吟道: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他感慨着朝廷的黑暗,书写着社会的不公。他开始蔑视权贵,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直到年老时才去参军,最后卒于任上。后半生的他可以说是苦不堪言,用“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形容后半生的贾岛可以说很贴切了。为人执着的他在寺庙里嫌弃寺庙里规矩太多,不自由,感慨道:“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还俗后却还有一颗修行的心。正如姚合所说:“发狂吟如哭,愁来坐似禅。”现实吟诗的时候发狂到像是在大哭一样,有烦心事的时候坐下来又似一个出家人般的心境。就这样,他度过了半俗半僧,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的后半生。
因为“推、敲”让贾岛遇见了韩愈,也因为韩愈,让他决心还俗走向仕途,最后仕途失意、心念僧门,百般纠结,输掉了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