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个邮件,来信的是一位新上任的初一年级组长。该年级来了三个新生,小学同班,两个男生一个女生(我们称之为A,B,C好了),两位男生A,B一直和女生C有矛盾,互相侮辱谩骂对方,三个学生的家长也经常被叫到学校处理问题。没想到三个人到初中后都进入了同一所中学,有两个(A,C)还分到同一个班,可谓冤家路窄!这个班的班主任是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开学第一周,A和C就经常发生口角。这位女生看似文静,但表现很差,开学初就经常迟到,上课看小说,不认真听讲,班主任和周围同学反映她经常说难听的话侮辱A,A特不示弱。这一天,C在纸条上辱骂B,A知道后转告了B,B找C问,有这事吗?C说有,结果B就踢了C屁股一下,C还了B一脚,就跑了。C回家立即告知父母,父母一同来到学校。班主任把女生开学种种不良表现告诉家长,家长不当回事,只说他踢我们孩子了。要求学校给处分。班主任应付不了,把另外两位家长也请来,结果三个家长一见面就像见了冤家似得,政教主任也从中协调,女生家长还是不依不饶。最后决定,三个孩子分别回家写保证,如若再犯,一定严惩。有趣的是,这几个孩子在年级组长办公室写事情经过,年级组长批评两个男生时,那个女生一直在偷着笑。到政教处后,家长都来了,三个学生还在外面时不时聊天,尤其那个女生,和没事人一样。处理这件事,一直闹到晚上七点半,班主任和年级组长都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这位年级组长问我:如果是您,会怎么处理?
我是这样答复的: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节点,(1)别让三个孩子打起来(2)打起来也别告诉家长(3)家长知道了也别来学校闹,我建议在上游做文章,对这位女孩的家长不要抱太大希望。
先说第一个节点。我怀疑这几个孩子闹意见又游戏的性质,甚至有可能是前青春期的症状,实际上他们是用这种方式满足自己接触异性的心理需求。最好让班主任仔细调查一下,这几个人中谁挑事最积极。如果是某个男生,要批评和警告他。也有可能是这个女生,我看有点像她(学生称这种女生为“贱骨头:),如果是这样,要告诉她,你这样会毁掉自己的女孩形象,以后男生就都不敢理你了,或许她能有所收敛。关于第二个节点,要了解谁最爱告家长,然后告诉他,小事告诉家长,同学会说你是长不大的小屁孩,说你没出息。班主任也要在班上进行“你们已经张大了,不是小孩子了”的教育。总之争取把事情消弭在开头,若弄到家长来学校闹事,那就被动了。
我把这个案例写进《给青年教师的建议》,是想告诉青年教师,要把工作重点迁移,力争在事情没有闹大的时候解决掉。这就必须研究它的性质和发生机制,流程,找到几个能够刹车的关键点。可以想象,下次若再出现类似事情,家长只能闹得更欢,即使给了某个学生处分,问题也难以去根。其实明智的家长这么点事是不必介入的,但是你无法要求家长都是明白人,所以解决这种问题必须在上游做文章。班主任是青年教师,他恐怕没有处理这种事的经验。这不怕。遇到事情先做初步处理,必要时间领导求援,暂时把事情平息下来是当务之急,但当务之急不等于工作的重点。千万不要到此为止,否则下次还得重来一遍。新教师后面要做的是不断反思这件事,顺流而上,追根溯源,在上游做文章,力争不让这个节目重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