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析几个常见的为人父母的"喜好或习惯性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担心就是诅咒。比方说一个母亲,她的孩子要和朋友去远足、郊游,他决定要去的时候,母亲担心年轻人出运门会发生危险而试图阻止,但是孩子大了,阻止不了,所以他出门的时候,母亲就耳提面命他要注意这个、注意那个……能量世界的定律的,这个母亲在孩子出门之前之所以会这么做,是由于她无滋承担一丝丝可能会失去儿子的危险,于是把自己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担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甚至是诅咒。当然提醒有必要但更看见背后的出发点。你的本意是出于关心,所以把提醒孩子当成是一种爱的表达?还是出于恐惧把担心投射在孩子身上,给他很多压力。表面上也许看不出来,但是在能量的层面上,而且在孩子的心理感受上,可以区分得出。所以大人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在忧伤担心中把焦虑压力等低频信息传递给孩子,而是要营造积极阳光正面的能量场。
*压制和转移孩子的情绪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有些孩子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人给她情绪上的支持和关怀。她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大人不是想要帮助她立刻消除(买糖给你吃哦,别哭了/再买一颗给你就是了,别伤心/明天我带份出去玩儿,别气了),就是否定她的情绪(这有什么好哭/好气/好怕的),要不然就是打压(不准哭,再哭就揍你/不准发脾气,小孩子凭什么生气)。无论采取以上任何一种策略,她的情绪从来没有被认可、被接受过,所以,痛苦之身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所以在情绪上,要看见孩子并给予无限的支持和认同。如果你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用替代品来逃避情绪,什么抽烟啦,吸毒啦,还有那些工作狂啦,很可怕呢!如果你去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话,那就更不好了。另外当你对孩子有情绪时还不许他哭时,是不是看见了自己童年时哭闹家长对自己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你在复制父母的言行去对娃呢?
*接纳聆听理解孩子有助于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孩子饭前吃糖的吵闹,妈妈可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想吃,我也想吃,完饭后,妈妈和你一起吃”。孩子如果还继续哭闹,你可以说:“哦,我知道你吃不到糖好生气、好伤心哦,我让你摸摸它,跟它拉个钩钩,说好吃完饭就吃它,好不好?”这样孩子的情绪可以充分地被理解,而且他也可以自由地发泄情绪啦。通过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与之共处。情绪就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让他们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
*希望孩子活成你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剥夺了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权利。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小孩要守规矩、用功念书,有多少是掺杂了怕小孩出去丢自己的脸(怕人家说你教的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 )的成分,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为他们带来光荣,甚或是将自己对未来无名、未知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加重他们的负担。有些则是越过边界管孩子的所有事情。这样的孩子会失去自信和自我,失去内心的源动力,成了向外抓取和求认同而无法坚定地成为他自己。
启悟一:天下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多少父母在对孩子的爱中是带着条件的?爱中带着多少期待?每天自己打麻将、刷手机、不修边幅、不检言行,却期待孩子好学上进、知书达理、考上名校成为金子塔顶端的人群?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的现实,有些家长则不断加大给孩子的压力,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把娃逼成了抑郁,逃避现实不去上学。也有些家长渐渐接纳现实把期待的底线一降再降,最后降为"所有名利不是最重要的,孩子人格健全健康快乐成长就好"。你可以回想自己为人父母的过程中,是不是给了孩子无条件的爱呢?答案很清晰:"往往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有些是希望孩子去完成家长们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有些是为了让孩子去争拿所谓大人们的面子,而且不断把大人们自己的焦虑、压力给孩子,甚至剥夺了孩子应有的在各阶段探索自悟中的成长快乐"。这是让孩子活成大人们自己想要的自己模样。然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支持(但不是娇纵),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允许孩子们在正向的引导下步步启悟成为他自己。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拥有生命的源动力。
启悟二:从对孩子的爱中带出另一个思考的话题【夫妻、亲密关系之间,也要扪心自问:你真正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对方的人生,或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真正好的亲密关系,是相互成长相互成就,保持适度的空间与距离,即有亲密无间的时空,也要给予其独处的空间,允许兴趣爱好不同,不要幻想改变对方,允许对方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一方操控的木偶,彼此间不控制也不依靠,肩并肩行走才是走得最久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