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
明初重臣杨士奇:敛而善谋,智者仁心

明初重臣杨士奇:敛而善谋,智者仁心

作者: 石头与书海 | 来源:发表于2022-02-17 00:10 被阅读0次

36岁之前,他的主业是私塾老师。36岁之后,他开始定国安邦。

他与徐阶更有政治天赋,比张居正更豁达持正。

他就是明初重臣杨士奇,敛而善谋,智者仁心。

至正二十五年(1365),杨士奇生于袁州。那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奋斗成功,各地兵荒马乱。杨士奇一家颠沛流离,难以为继。在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杨士奇的母亲,很有见识。不管如何辛苦,她一直用《大学》教育儿子。而杨士奇天资卓越,五岁就会背了。

也许是为了孩子的前途,洪武四年(1371),杨士奇的母亲改嫁了。继父叫罗性,这个人出生世家且有官职,为人严厉。因为他,杨士奇得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进入罗家后不久,杨士奇就改姓了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连母亲都没办法提出异议,幼年的杨士奇却做到了。

洪武六年(1373),罗家举行祭祀先祖的仪式,年仅八岁的杨士奇心有所动。他想起来了自己的亡父。他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小小年纪,就德行端正,且谨慎懂得变通。

这一幕被罗性看到了。罗性大受感动,让他改回杨性,并断定他未来前途不可限量。从此以后,开始认真培养杨士奇读书。  

事与愿违,一年之后,罗性因罪被贬职,杨士奇和母亲又一次陷入困境。因为穷,杨士奇没有办法上京赶考,他十五岁就去乡村私塾做老师。他自己收入微薄,却愿意把学生分一半给穷困的朋友。后来,杨士奇在做训导(教育系统一小官)的时候,不小心丢了学印。他很灵活地选择了直接跑路。难以想象,要是海瑞,会是什么情况。

跑江湖的过程中,杨士奇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和进步。不知不觉,他早就是一个学识渊博的读书人了。机会到来的时候,他就成为那个幸运的人。

建文二年(1400),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写《太祖实录》,三十六岁的杨士奇由于其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被保举为编撰。还得到了主编方孝孺的赞赏,进而成为了《太祖实录》的副主编。

永乐继位后,杨士奇真正得到重用。他没有功名,却与解缙等人一起被任命为明朝首任内阁七名成员之一,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名垂青史。

艰苦的成长经历,锻造了杨士奇的政治天赋。他足智多谋,又谨慎善断。作为太子党之一,杨士奇在朱高炽与朱高煦的皇位之争中起到重大作用。

经过太子党的努力,朱高炽成功被立为太子。但是朱高煦却私藏阴谋,不愿去云南,而请求留在南京,不断攻击太子。

杨士奇行事低调,被朱棣认为是中立派,深受信任。他抓住了三次谈话的机会,谋而后动,保住了太子,粉碎了朱高煦的阴谋。第一次是在永乐十年(1412)的风波之后,朱棣对太子产生了怀疑,向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的表现。

这是一道送命题。杨士奇是这样回答的:“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理政事,能够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但对于不对的意见,也绝不会随便同意,对于近臣不恰当的要求,他会当面驳斥和批评。”

几句话,让朱棣对太子印象有了扭转。太子勤于正事,但是与大臣保持距离,不结党。

第二次是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朱棣北巡归来,太子迎接延误朱棣大发雷霆,把朱高炽狠狠骂了一顿。朱高煦不断编造太子企图不轨的各种小道消息,并密报给朱棣。太子党的主要官员都被关进了监狱,只有杨士奇屹立不倒。两年后,朱棣再次召见他,问了他一个问题,“太子是否有二心,不然为何违反礼仪,迟缓接驾?”

杨士奇答道:“太子对您一直尊敬孝顺,这次的事情是我们臣下没有作好准备工作,罪责在我们臣下,与太子无关。”

强调了太子对朱棣是尊敬孝顺的,并且勇敢地扛下了罪责。他知道太子品性温厚,必成一代英主。一切都是值得的。

第三次,是朱棣问杨士奇对于朱高煦的看法。这一问至关重要。杨士奇,用毫无破绽的回答,完成了致命一击。

朱棣问:“我最近听到很多汉王(朱高煦封号)行为不法的传闻,你们知道这些事情吗?”杨士奇答:“东宫服侍太子,人家就把我们看成太子的人,有什么话也不会跟我们讲,所以我们不知道。”

“但是,汉王两次被封都不肯到地方就藩,现在陛下要迁都了,在这个时候,他要求留在南京,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一下他的用意。”

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朱棣将朱高煦封到了乐安州(今山东广饶)。至此,朱高煦合理取得皇位的梦想彻底破碎。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朱高炽登基,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志得意满的杨士奇,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心怀天下,助明仁宗施行仁政、休养生息,开“仁宣盛世”。

四朝元老,历经五朝,杨士奇生于乱世,却不堕其志,隐而后发,成不朽功业。

(作者:石头)

相关文章

  • 明初重臣杨士奇:敛而善谋,智者仁心

    36岁之前,他的主业是私塾老师。36岁之后,他开始定国安邦。 他与徐阶更有政治天赋,比张居正更豁达持正。 他就是明...

  • 杨溥:十年磨砺,温润有方

    “三杨”在明史中,强强合作,享有盛名,与后来内阁争权的纷乱迥然不同。 杨士奇有谋,杨荣善断。而杨溥坐了十年牢,却心...

  • 【世界文化常识】文学篇(6)

    台阁体 “台阁体”是明朝永乐年间出现的一种诗体,其倡导人即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都是“台阁重臣”,故称...

  • 淮阴子·唏嘘

    ———秦末乱世如炉,锻英豪无数。唯韩公卓尔不群,善谋而屡辟奇径,高洁而不入凡流。可叹功高而不自敛,位高而不自量,长...

  • 善与谋

    善谋者有智,谋善者有仁, 善谋兼者圣,谋善缺者愚, 谋而不善者祸害, 善而不谋者蠢呆。

  • 杨士奇

    1373年,8岁的杨士奇在一个僻静的地方,以石块作为牌位,跪拜祭奠自己的生父,看到这一幕的养父罗性被深深地震撼了。...

  • “遇见近在咫尺的贵人 ”(479)

    明代五朝重臣杨士奇,少年家境贫寒,父亲在他1岁半的时候又去世了,妈妈教他勤奋读书,但家里也只有一本《大学》。他六岁...

  • 朱棣的眼光

    杨士奇作为朱棣留给朱高炽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之一,是历经四朝的元老,也是缔造仁宣盛世的第一功臣,到底具...

  • 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一131:三杨

    三杨 明永乐宣德间,杨荣、杨溥、杨士奇皆秉钧轴,同在阁中,则参谒者难于称姓,故以东西南位别之。士奇,江西人,故曰西...

  • 《明朝那些事儿》阅读总结14

    二,关于明朝的大臣三)第三位皇帝朱棣时期的大臣 6,杨士奇 杨士奇(1365年-1444年)[53],男,汉族,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初重臣杨士奇:敛而善谋,智者仁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sj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