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与塑造》1

作者: 时光社D陈先森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06:51 被阅读11次

        自儿子出生至今,陆续学习了一些教育和教育哲学的东西。传统文化自不待言,英德法意美也都有,这些都算是儿童教育比较成熟的国家,举凡其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搜罗来都读了一遍。算是给儿子的未来教育打了个思想草稿。人世沧桑,行路坚难,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

        又,孙子有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而今念及,于此竟多一层领悟。也算是一项额外收入。是拜儿子教育需要所赐,先致宝贝一谢!

        步入四十年华尾声之际,才要孩子,有一些考虑。是因为回想自己的童年,有一种打算,觉得非要做好了三个准备,再要孩子。此三个准备,首先是精神上觉得必须要了的准备,其次是物质条件基本具备的准备,最后才是教育知识的准备。前两项必须先得基本具备,后一项可以生下来再开始准备不迟,盖可以边教边学。

        陆续读了许多儿童教育的著作,博采众家精华,觉得教育的哲学意识,教育的思维仍然最重要。教育孩子,而不仅仅只是养大孩子。养孩子是最普遍和普通的意识,试问假如仅仅只是养而已,也就无非是养个小猫小狗的意识,仿佛宠物心理。唯有把孩子当独立的具有个体意识和享有个体尊重的个人,才会有教育他的意识,生长和塑造他的理想。绝仅仅只是一个养字的问题。

        我如此郑而重之的面对孩子的生长和塑造,盖出于这是一个独立的思想意识体,一个独立的情感精神体,一个独立的灵性觉知体。我深知,某种程度上,他所教给我的将远比我所教给他的要多的多。他的无知恰恰正是他的渊博,而我的教育恰恰正是我的浅薄所在。

        中国的传统谈教育,免不了四个字“言传身教”,在这四个字后面加个说明,叫“知行合一”。前者出于第五伦,后者出于王阳明。算是老儒家加新儒家教育概念的完美统一。“言”即“知”,“身”即“行”。言传什么?传知识经验。身体什么?教行动行为。

        这样看来,所谓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是其次的。首先的是什么?自我的教育。先要树立好自我的“知”与“行”,而后才好向孩子传递“言”和“身”。前者是输入,后者是输出。如果自己的输入工作做得不好,根本就无“知”,那跟孩子“言传”什么呢?如果自己根本就无“行”,又跟孩子“身教”什么?

        话题到这里,简直就可以让人出一身冷汗,大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感。原来所谓的教育孩子,还真的就是教育自我。所谓塑造孩子,其实也就是在塑造自我。如果没有对自我知行的教育和塑造,必然也就无力对孩子进行言身的传教。仿佛种庄稼,你总得知道基本的季节规律,春种秋收,此是谓教育的“道”。你又总得知道种庄稼的工具有哪些,怎么用?此是谓教育的“术”。如果你一不懂天气季节,二不懂培土割轧,而且居然还要“言传身教”,教别人怎么谋人生这一季大庄稼。岂不可笑。

        看上去,仅仅只是陪孩子玩乐,与陪小猫小狗玩乐,并无太大区别。生长和塑造的重点,在娱乐之外,而不在娱乐之中。玩乐当然要有,此是生活乐趣的互动,但不是教育的互动。越大的孩子,此一点越是重要。

        既然是“言传身教”,要“知行合一”,言什么教什么?知什么行什么?这个很重要。我们是华夏文明的继承人,言身知行的重点,肯定要先自本根开始。诸子百家,言不胜言,可以梳理出个基本的重点。传统知行塑造的方面,六个字:知足,感恩,宽容。如此足矣。

        人能知足,则能远贪婪。人能感恩,则能远怨恨。人能宽容,则能远灾祸。

        此六字,也正好概括了传统文化的要义。知足是道家的工夫,感恩是佛家的要义,宽容是儒家的风度。传统文化向来强调三教合一,融于一身。其实诸家经典庞杂,普通人哪里知晓得许多。只需要在这六字诀上下好工夫,足以立身处世,另外于功德言三者,也就多少有所建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王阳明强调实学,这六个字,恰恰正是最大的实学。每一项,都需要我们发自肺腑的去感受,出自真心的去实行。能够切实做到知足感恩宽容,能够手不为贪婪之事,口不出怨恨之言,身不惹灾祸之行,才是人生真本事。知要真知,行要真行。如此,才得言传身教的资本。才有塑造他人的资格。

        传统而外,自然还要修习西方文化的方面,也有六个字:自由,平等,博爱。

        人能理解自由,才不会强制他人。人能理解平等,才懂得尊重他人。人能理解博爱,才明白不伤害他人。

        这六个字,与现代法兰西的立国宣言一致,但微微又有所不同。这个自由,不是法国大革命时浪漫主义传统中的自由,而是英国经验主义的,现代美国式的自由。这个平等,不是空想乌托邦主义的平等,而是人与人之间不分职业高低独立人格的平等。这个博爱,则是基督教世界一致的向善精神。这六个字,是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化精神,非独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这六个字,同样是实实在在的实学,来不得一丝一毫的伪装工夫。自由是给自己自由,也要给别人自由,不强制不专制不控制。平等是人与人的人格平等,更是人与万物的精神平等。博爱是人与自我,与社会,与大自然的友善相处,相互成就而不相互伤害。

        知足感恩宽容,自由平等博爱,既是综合中西文化的要义,共存,共生,共同发展,也是文化互补,达到完整和谐。如此,即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公民的风范。

        对孩子教育的生长和塑造,即从此而始,以超越性的更高层次的达到而终。总之,教育即生长,即塑造。但这个生长和塑造,目标不是仅仅向外,指向孩子。而是首先向内,指向自我。

        言传身教,知行合一。言什么教什么?知什么行什么?以此为准绳,即是自我的生长和塑造之途,或者的教育成长之路。

        2017-6-16

《生长与塑造》1

相关文章

  • 《生长与塑造》1

    自儿子出生至今,陆续学习了一些教育和教育哲学的东西。传统文化自不待言,英德法意美也都有,这些都算是儿童教育...

  • 《生长与塑造》2

    我们在前一章中谈了 “知足感恩宽容”,“自由平等博爱”。在自我和孩子的生长与塑造过程中,这两组精神的建设只...

  • 《生长与塑造》3

    生长与塑造已经写到了第三章。而所谓的生长与塑造,在我看来首先是针对自我,其次才是针对我们的孩子。如果我们并...

  • 《生长与塑造》4

    这个系列最初本来主要是立足于孩子的教育,其次才是自我教育的。不过,随着话题的开展,却发现自我教育更加重要。...

  • 杜威:保守的教育和进步的教育(21)

    教育即改造 生长的理想与教育即发展、教育即塑造这两种教育思想不同。生长的理想是这样的观点: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

  • 自我塑造与规划

    自我塑造与规划 摘录: 1、“规划自己,塑造自己”这八个字,既与“立志成才”有关,又与...

  • 电视剧复习材料

    青春偶像剧的概念: 主要特征:1塑造青春偶像. 塑造形体偶像,俊男靓女,青春激情。 塑造精神偶像,彰显偶像个性和与...

  • 上官芷凝——《社群学习》读书笔记15

    第二节 塑造价值与激发信任 1.塑造价值 信息不对称的地方,就会产生价值,你也要不断塑造课程的价值,让学员觉得超值...

  • 由《蓑衣》想到的

    今天讲小说《蓑衣》,小说中塑造了男女青年达子与小格的形象, 他俩生长在农村,两人有劳动的干劲,也有致富的想法,还...

  • 农业中的抗生素

    1、前几天朋友聊起现在的大葱和黄豆如果不打农药几乎就无法生长,只好隔几天就打药才能有收成。 2、今天读《塑造世界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长与塑造》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hk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