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所记述的孔子言录,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它穿越时空,影响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在《论语》中有描写交友的、为政的、治国的还有关于君子与小人的,我比较欣赏《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在《论语•学而》中有一则提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就是说君子应该是在饮食方面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安逸,对于事情、工作勤劳而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这样的一种人才能被称作为君子,不要求身体与物质上的满足,追寻心灵上的满足与慰藉,即使自己吃不饱、穿不暖、房子也透风漏雨,但是只要自己做事勤勤恳恳、思想敏捷就会很开心,就像《陋室铭》里所提到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是简陋的房子,可居住的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君子之所以被称为君子就是因为他所追求的东西与一般人不一样,君子不在乎外在的一切,只想追寻心灵上的满足。
子贡曾问过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就是说“要先做事,等真正实行出来了再说,这样就能够说是一个君子了。”君子不会像有的人那样嘴上说着要怎么怎么样,要做什么事,可是他就仅仅是说说而已,并不会付之以行动,所以孔子就说身为一个君子,绝不可以是只会嘴上功夫的人,想要做什么事就踏踏实实的去做,等做到了再说出来也不晚,也就是说君子是做实事、说实话的人。
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述也非常的有见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是说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君子能够做到在与人交往中不突兀、不独立,能够与群体友好相处,即使群体里有不好的人君子也能够做到合群,但是绝不会与人勾结做出什么苟且之事,身处任何境地都能够洁身自好、与人友好相处。君子的合群并不是什么人都与之交往的,而小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往往和他们一样品行恶劣的人相互勾结做出一些苟且之事,并且不和群体,今天与这个人勾结、明天与那个人勾结,相互勾结相互背叛、背信弃义。孔子还说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土地;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这句话将君子与小人的胸怀做了对比,君子自然是心怀大德,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先他人后自己,出门在外会想着有什么能够帮到别人的;而小人呢,自私自利,一颗小小的心里装满了自己的私欲,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从不会考虑别人,不会为他人着想。这么一对比就看出了君子的崇高品格,其实无论古今,君子的品格都是不变的,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就像孔子还提到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义,而小人呢?他只看重利,小人之所以称之为小人就是因为他的思想狭隘,而且自私自利,不管做什么想到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切身利益,甚至有时候还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有害他人的事,去做一些苟且之事,所以他的心里会不安生,孔子又说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就是“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却经常患得患失、忧愁。”为什么呢?为什么君子会坦荡荡而小人却长戚戚呢?我想是因为君子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吧,无论对于什么都没有可感到愧疚与懊悔的,而小人呢,败坏德行的事做多了难免会心神不宁,难免惴惴不安。
从以上所罗列的几则孔子的语录,可见在孔子的笔下他把君子描写的淋漓尽致,无论是为人处世、品格还是心胸都描绘出来了,还与小人做了一番对比,凸显出了君子的高尚情操。孔子对于君子的描述适用于古今中外,虽然《论语》是很多年以前的著作,但是关于君子的论述至今仍然适用,仍然是我们所不懈追求的!
网友评论